基于国防建设需要的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黄豫黔 李飞豪 谭峰
[导读] 大学生可以参加许多志愿活动,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类型数不胜数
        摘要:大学生可以参加许多志愿活动,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类型数不胜数,其中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对国家安全和国防组成具有战略性意义。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为提高青年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了相关领域的大学生志愿者通道。但是此种类型的大学生志愿者更多的是了解国家安全知识和思想,学习强国道路,继承先辈的大无畏精神,没有从根本上服务于国防建设,流于理论学习和形式主义。国防建设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志愿者脚踏实地的为其服务,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并不具备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不能为我国国防建设贡献真正需要的力量。所以本篇文章探究了如何培养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希望对高等教育院校和相关部门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国防建设;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模式
        引言:大学生可以参加许多志愿活动,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类型数不胜数,其中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对国家安全和国防组成具有战略性意义。服务于国防建设的大学生志愿者和服务于其他项目或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国防建设属于军事领域,涉及到国家安全,而普通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是其他领域,比如体育竞技、社会工作等等;其次,大学生国防志愿者需要做的是提升国家安全力量,不容有丝毫差错,而其他志愿者服务的大多数是社会公益性活动,方便社会群体,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再次,大学生国防志愿者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他们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或是医疗救助,或是法律援助等等,而其他的大学生志愿者没有如此高的专业知识要求,只要有一颗向善的心就可以参加志愿活动。所以,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并不是普通的志愿者,也不能简简单单的由普通志愿者转变,他们需要专业的培养方式和路径进行系统的学习。
1  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模式概述
        普通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学生自愿报名并通过简答的训练和考核之后就可以正常进行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国防志愿者也是通过自愿参加,但是需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培养和考核,比如说军事活动的心理战、受伤人员的安抚、危机环境中的应变能力等等,这些需要国防志愿者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并不是普通的志愿者,也不能简简单单的由普通志愿者转变,他们需要专业的培养方式和路径进行系统的学习。大学生国防志愿者的培养模式就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体系和程序,专门培养大学生国防志愿者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模式体系的建设
2.1建设目标
        培养大学生国防志愿者是使其掌握专业知识可以在相关工作中具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在突发状况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综合素质的锻炼。结合国家安全建设从战略意义上讲,大学生国防志愿者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军,能够在国家紧急需要时可以挺身而出,所以培养体系一定要严格、有效。建设培养体系主要是达成三个目标:有效性、知识化、技术化。第一,有效性是指建设的培养体系可以被相关部门和高等院校直接采用,并可以完整无阻碍的实施,相关工作可以在其指导下顺利的完成。第二,知识化是指建设的培养体系需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预备的国防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储备的教育,首先理论知识要保证取得优异成绩才能继续实践。第三,技术化是指建设的培养体系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无论是工作的开展还是志愿者能力的培养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保证培养体系合理、高效地运行,不断输出优秀的大学生国防志愿者。
2.2建设原则
        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体系的建设不能是杂乱无章、毫无标准和要求的,它需要遵守制定的建设原则,从而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自由探索和发挥。建设原则主要包括可实施、实事求是、简洁、高效、科学等等。

第一,可实施是指建设的培养体系可以被相关部门和高等院校直接采用,并可以完整无阻碍的实施,相关工作可以在其指导下顺利的完成。第二,实事求是是指建设的培养体系要结合相关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不能毫无根据制定理想化的培养模式最终却无法达到期待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严重影响高等院校志愿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简洁是指建设的培养体系可以直观的呈现在人们眼前,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第四,高效是指建设的培养体系可以正常高效的运作,并取得优异的效果。第五,科学是指建设的培养体系是经过相关人员共同商讨所制定的,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
3  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的基本模式
        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模式有2种,第一是专业培养模式,第二是选拔集中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从工作流程、对象的选择、培养内容和方法上介绍两种培养模式的区别。
3.1国家指定高校专业培养模式
        由于大学生国防志愿者的特殊性,所以国家的教育部门指定了某些高等院校的某些专业承担培养任务。大学生国防志愿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有能力承担此项任务。具体的培养流程:第一,相关工作部门了解国防建设实际所需要的志愿者人数、种类、要求;第二,教育部门根据上述已知的信息综合筛选各大高等院校和专业,从而选择出具有能力可以承担培养工作的高等院校以及其专业;第三,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共同安排培养计划;第四,高等院校逐步落实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培养。此种培养模式最为简洁,它不仅大大节约了培养的成本,而且输出的大学生国防志愿者普遍较为优秀。
3.2选拔集中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较为普遍,主要针对没有国防建设所需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设立。具体操作流程:第一,学校从本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当中进行选拔,自愿参加并且思想水平、身体素质均比较优秀的可以作为培养目标;第二,对这些对象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考核后即可成为大学生国防志愿者。
以上介绍的两种模式在形式上虽然大有区别,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并不冲突。
4  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4.1出台相关规章制度
        大学生国防志愿者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和有利资源,但是其相关的规章制度却是空白,无法根据标准对其有效的进行督促和管理。教育部门和国防部门应积极主动协调配合,共同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
4.2给予财政支持
        大学生国防志愿者不同于一般的志愿者,由于其特殊性,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对其进行培养。由于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工作环境的艰苦性和技术性,应给予一定的金钱对其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培养教师和技术人员也应受到一定的补贴,从而保证培养工作顺利正常的进行。
4.3加强领导,保证师资
        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应由保卫处、武装部等部门进行领导,不应和其他志愿者相同被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领导。如果进行双重管理可能会出现推卸责任、不作为的现象出现。同时师资在国防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优秀的教师培养造就优秀的大学生国防志愿者,为保证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以及分院要调派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承担培训任务,从而保证大学生国防志愿者的培养质量以及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汪明贺.基于国防建设需要的大学生国防志愿者培养模式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6):134-138.
[2]倪玉霞,李思思,莫卡达斯·买买提江.“知信行”模式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禁毒防艾的发展与实践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8(2):156-158+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