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某规模化猪场妊娠母猪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早产、木乃伊胎及产死胎等繁殖障碍, 个别母猪和仔猪耳朵、腹部和四肢内侧皮肤呈蓝紫色,出现相关症状。为了调查发病病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以及之后该病的预防,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经过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测,可以确认本次疫病为猪蓝耳病病毒感染导致。之后采取了免疫疫苗和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的方法,疫情逐渐稳定,猪群中蓝耳病基本消失。
关键词:蓝耳病;治疗、免疫预防
1检测方法
1.1病理剖检
为科学准确检测该猪场爆发的疾病,需对病死猪剖检,观察病理变化并加以判断,得出初步诊断结果。
1.2 ELISA检测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步骤。取已经采好的30份血清为样品,使用蓝耳病检测试剂盒做ELISA试验检测发病猪群猪只血清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特异性抗体。将30份血清样品分别取1 μL滴入96孔酶标板中并各自加入99 μL稀释液,同时设置阴性阳性对照。混匀,室温中孵育30分钟或4 ℃冰箱中过夜,使用 1×PBST溶液洗涤4次,拍干,然后加入酶标二抗100 μL,室温中孵育30分钟,再用 1×PBST溶液洗涤4次,拍干后加入100 μL显色液,室温避光显色约15分钟后,加入50 μL终止液,在酶标仪上读取OD450值。
(2)阴阳性判定标准。结果计算公式为(样品OD值—阴性OD值)/(阳性OD值—阴性OD值),若s/p值大于0.4,则结果为阳性,s/p值小于0.4为阴性。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ELISA试验检测结果
随机采取发病猪群血清30份进行ELISA试验检测其蓝耳病抗体结果如表6表3所示。在发病猪群随机采取的30份样品血清中,s/p值超过2.2的有17份,所占比例为56.67%,部分s/p值在1.8~2.2之间,较少几个样品检测结果呈阴性。ELISA试验结果表明随机采血的猪只大部分血清中含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可判断该猪群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野毒毒株感染。
2.2 CT值
使用荧光定量PCR仪测得6个样品CT值分别为22.215、23.125、17.432、19.843、22,863和20.692。结果表明,6份血清样品荧光信号均小于35,呈阳性,由此可以确定该猪场有蓝耳病的爆发,且为蓝耳病JXA1-R株感染所致。
3蓝耳病爆发后的紧急措施
3.1紧急隔离
应及时将健康猪、患病猪和疑似患病猪分圈饲养于符合防疫条件的不同猪舍内,发病猪隔离到不易病原体扩散却便于消毒治疗的厂区,以防止疫情在场内的传播和扩散[5]。使用消毒液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清理粪便等污物,保证猪舍卫生状况,通风良好。
3.2蓝耳病发病猪群的治疗
对蓝耳病发病猪只的治疗,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要使用适宜药物,合理用药方法,可行方案对其进行治疗。
第一,患病仔猪的治疗。蓝耳病发病仔猪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刚刚出生的仔猪,若其初生重低于0.8 kg,进行淘汰处理(这类猪较难成活,不宜继续饲养),发现发病猪只,尽早进行淘汰处理。仔猪治疗要小心用药量,进行合理的诊治。在此过程中适当使用电解质,可有效缓解病情。若仔猪已断奶患蓝耳病,需隔离进行治疗,对其肌注金泰秒疫苗效果较好。
第二,患病母猪的治疗。对发蓝耳病母猪的治疗,首先要使用青霉素彻底清理产道以及子宫,然后用500~1000 mL高锰酸钾溶液仔细清洗子宫,最后再用500 mL蒸馏水清洗一遍产道和子宫。三遍清洗后,将抗生素注射入母猪子宫内部,这对毒素和异物的排出十分有利。饲养方面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甲氧苄啶、多维复合配方,采取拌料饲喂的方法使母猪食用,在饮水中可添加多维、替米考星。采用脉冲用药的方式,持续使用7天,然后停用7天,再用7天。
第三,患病保育猪的治疗。使用青霉素治疗患病保育猪,同时根据猪的体重按照20000 IU/kg加中药清瘟败毒散,肌注,每天2次,持续7天,以改善症状,预防继发性感染。
第四,对症治疗。在按月龄治疗的基础上,可再用对症治疗的方式治疗患病猪只。对出现高热症状的猪可选用安乃近,按每kg体重5~10 mg剂量,肌肉注射;或使用中药解百热加头孢噻呋钠。要关注病猪体温的起伏,不能让其长时间高烧,可每天注射1~2次,连续注射4~5天,缓解症状。呼吸道症状严重的猪应使用麻黄碱注射液,皮下或者肌内注射,每天3次,每次注射15~30 mg;病情危重的猪只在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使用病愈猪的血清进行治疗,用量为5~10 mL/头,同时使用止血,镇静等类别药物。皮肤感染的猪可外涂抗生素软膏或1%亚甲基溶液,连用一周左右可有效缓解症状。由于猪蓝耳病病菌通过肠胃发出,猪肠胃可能出现粘连现象,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应在饲养过程中补充一定数量的多维肌酸、欣康药剂进行辅助治疗。
3.3免疫预防
采取紧急接种的方法预防高致病性蓝耳病在猪场中的扩散。超过30日龄的小猪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2 mL/头,14日后免疫自家苗;同时调整免疫程序,紧急免疫接种14日后,在避免与其他疫苗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间隔7日对免疫不合格的猪群进行补免,并于14日后加强免疫1次。经过以上用药及紧急免疫,1周后猪群病情逐渐稳定。
3.4蓝耳病的预防
在猪群病情稳定后,猪场应采取措施防止蓝耳病的再次发生,避免蓝耳病带来巨大的损失。主要方法为建立消毒制度预防该病的传入,疫苗接种免疫和药物预防。
第一,建立严格有效的隔离消毒制度,防止疫病传入场内。清扫、冲刷、严格消毒病猪猪舍、器具和场地。干燥后使用火焰喷枪对猪栏、路面及墙壁彻底灼烧。对猪的粪便等污物进行发酵无害化处理,污水经过严格消毒后才准排出,以避免蓝耳病病原的扩散。对场区及周边环境每天严格消毒2~3次,生活区管理区每天1次消毒。排泄物选用1∶1 000百毒灭消毒;饲槽、水槽选用1∶500碘酸、0.5%~1%新吉尔灭等进行消毒;圈舍周围环境可使用生石灰、2%氢氧化钠水溶液等进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确保养殖场干净清洁。每栋猪舍门口的消毒水,必须2天更换1次,进出猪舍的所有人员必须消毒后方可进入猪舍。严禁饲养人员串舍。
第二,疫苗的预防接种。PRRS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极为严重的疫病,而接种疫苗,是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2008年兽医局提出了接种灭活苗的详细方案,2009年下半年,又推出了活疫苗的防控方案:在蓝耳病流行地区,正常接种后30天,加强免疫1次。种母猪除在配种前需加强免疫1次外,70日龄前接种程序与商品猪相同。后备母猪初次免疫后,3周应该加强免疫1次。种公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应与种母猪一致。之后每隔5个月,加强免疫1次。后备种公猪初次免疫后,3周加强免疫1次。产房中的健康仔猪要实行超前免疫。
如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弱毒苗和基因工程活载体苗。我国生产出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为NVDC - JXA1 株,安全性较高,几乎没有副作用。蓝耳病活疫苗,经大量试验表证,具有对猪群较强的保护作用,免疫效果较好。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高于灭活苗。美国选取特定的毒株进行培养,后将膜蛋白用特殊方式提取出来,制成亚单位疫苗,可起到很好的免疫效果,但其成本较高。因此,猪场可选用蓝耳病JXA1-R株弱毒苗对猪场中的健康猪只进行免疫接种。
猪蓝耳病疫苗免疫接种,常于猪耳后颈侧,肌肉发达处肌肉注射。针头刺入回吸无回血,则可注射疫苗。如果有回血,要更换部位注射。注射时缓慢注射,仔细控制注射量,仔猪可用2 mL,成年猪不超过4 mL。
第三,药物预防。除改善饲养环境、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接种疫苗免疫外,还可以考虑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菌素,中草药或免疫制剂,增强猪群对PRRSV的抵抗能力。如替米考星可抵抗炎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协同作用;复方中药“猪康散”能提高猪细胞免疫的功能,可用于抵抗PRRSV感染。黄芪多糖、双黄连、鱼腥草等中草药也对蓝耳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添加于饲料中。
3.5预防效果
对猪群进行蓝耳病的免疫及改善预防措施后30天,猪群随机采血30份,使用ELISA试验检测血清中蓝耳病抗体水平,操作过程同上,得到结果s/p值。实验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血清s/p值均在0.8—1.6之间,免疫效果十分理想,抗体水平明显提高,证明采取疫苗免疫并改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地使、增强猪群对蓝耳病的抵抗力,给猪场的猪只加以保护,减少猪群中蓝耳病的发病率。
4讨论
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概率高,临床症状多,病毒易变异,传播性强,可导致猪只的大量死亡,给生猪饲养业带来极大威胁,甚至会威胁人类的健康。一旦该病在猪群中发生,猪场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蓝耳病的临床症状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不同,疫情也比以往更加复杂,有时还会继发感染他传染病,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而免疫预防和治疗效果与前些年相比却越来越不理想。此外, 虽然高致病性猪耳病属于我国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年—2020年) 优先净化的动物疫病, 《规划》明确到2020年,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全国达到控制标准,但是蓝耳病防控过程中依赖疫苗, 不注重净化病毒的现象依旧普遍,蓝耳病防控仍存在严重问题。
现在,蓝耳病的主要预防手段是疫苗免疫,抗体检测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实验证明,采用蓝耳病弱毒苗免疫接种可有效提升猪群对蓝耳病的抵抗力。同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后,猪场蓝耳病阳性率明显降低。可见,想要做好猪场蓝耳病的预防工作,就要遵循“ 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共举” 的防治原则。在饲养管理方面,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水平,做好圈舍定期清洗消毒工作;选用营养更加全面的饲料,少食多餐增强断奶仔猪体质;严格检疫引进猪只,预防蓝耳病的进入;猪场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淘汰带毒猪;采用科学且符合本厂实际情况的免疫程序等。预防方面,应及时接种蓝耳病弱毒苗进行免疫, 以提高猪群对蓝耳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蓝耳病病毒的研究突破以及新疫苗的研制,蓝耳病疫苗问题突出,弱毒疫苗安全性和灭活苗有效性问题严重,还无法满足基层猪场的需要,科研人员正针对目前的问题抓紧突破技术难题,研发更加有效的疫苗预防蓝耳病的发生。只要做好免疫工作,在科学的饲养及管理体系下进行饲养,就能更加有效地预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生,保障生猪养殖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博,司坎达尔·亚森,卜三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策略[J].今日畜牧兽医,2020,36(06):96.
[2]方末昌,李少炎.2016-2019年望江县部分规模猪场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监测与分析[J].畜牧业环境,2020(11):47-48.
[3]王安林,李守华.猪群蓝耳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05):127.
[4]王晓梅.猪蓝耳病在我国的流行与防控新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0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