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刘峻宇
[导读] 摘要: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概念应运而生,在“城市双修”规划设计和实施中,实现了规划技术的“集成创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南宁市  530000
        摘要: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概念应运而生,在“城市双修”规划设计和实施中,实现了规划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次,“城市双修”实践从现状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目标以及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方面明确了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要求;“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在当下发展环境中对城市与环境的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方面。本文结合相关历史文化名城的具体实践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相关规划、建设及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从价值理念、技术方法和实践实施等方面,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创新意见与思考;最后,进一步总结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 城市转型发展 保护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即将进入转型的重要时期,未来的城市建设将经历从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式更新提升的过程,最终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十九大以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各省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要求,包括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城市的风貌整体性,提高城市文脉的延续性;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这些要求都为新时期的城市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从国家层面的视角来看,“城市双修”工作的开展,实际包含着对中国城市问题的反思和对城市未来转型发展的思考。
        一、“城市双修”与历史文化名城
        (1)“城市双修”的理念
        “城市双修”包含“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两方面的内容,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有效手段,循序渐进式的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等。其中,“生态修复”的重点是排除人为干扰,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城市生态系统恢复到其被破坏之前的平衡状态。“城市修补”的重点是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网络,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
        (2)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是当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遭遇破坏的现实背景下,为保护那些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影响而被逐渐蚕食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以保留城市风貌特色,重拾城市的文化记忆,实现城市文化延续与传承的必然产物。历史文化名城一般具有保留的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等特点,包含2片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并在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军事、革命等作用。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评估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目标和原则、提出保护策略和要求、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
        从涵盖内容方面来讲,“城市双修”涉猎内容广泛,针对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而展开,不但包含城市物质空间方面的相关内容,还包含自然景观和资源方面的生态要素,另外还强调对城市人文历史的保护和城市特色的延续;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方面,涉及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内容,两者之间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
        (1)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历史城区整体格局、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格局、历史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控制范围和保护措施等。
        (2)建立健全保护制度。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保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宣传教育、人才团队建设、资金保障等。
        (3)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可持续保护与展示利用的策略和方案,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展示与利用目标,包含山水形胜的展示、历史城区的展示、文物古迹的展示与利用等内容。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1)价值特色评估。一是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格局演变等;二是调查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及存在问题,评估并提炼历史文化价值特色。
        (2)保护目标及保护内容。确定保护原则;确定保护目标及保护内容。


        (3)总体保护策略和全域保护要求。针对名城特征,提出全域古村镇的保护、全域山水形胜的保护、文化线路保护等要求。
        (4)不同层级的保护区划及管理控制要求。包含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等。确定不同保护区划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等;制定不同保护范围内的管理控制要求。
        (5)展示与利用规划。提出必要的业态提升策略、线路打造策略、品牌营建策略等;构建展示规划体系,包含展示分区规划、展示线路规划、展示设施规划等内容。
        (6)其他。包含基础支撑体系规划、规划实施方案、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
        四、国内实践案例——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是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县城所在地城关镇——恭城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含3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付家街、吉祥街、太和街,另含一组文物建筑群,为文庙、武庙、周王庙、周渭祠等。恭城瑶族自治县具有保留的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等特点,具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可以说,恭城县具备了作为“城市双修”和“历史文化保护”的交叉研究的基础。
        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旨在恢复、整治、提升旧址空间环境,塑造城市风貌,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最严格的保护的同时,整治提升周边环境。完整地保留并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肌理、街巷网络与尺度、历史建筑及其空间布局、历史环境要素等。
        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城市修补”围绕历史文化修补、功能设施修补、公共空间修补、风貌修补四个方面展开,其中历史文化修补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环。具体的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的修补可分为四个方面内容:
        (1)历史环境修补:针对历史遗址周边环境风貌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到遗址风貌,甚至侵占遗址保护范围的现象。对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和修复,使其与遗址风貌相协调一致。例如对《恭城传统街巷改造与保护详细规划》拟对影响整付家街、吉祥街、太和街的部分风貌不佳的近现代建筑进行拆除或重建,部分拆除后的用地用于绿化恢复,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内环境的宜人性。
        (2)建筑修补:历史建筑或推荐历史建筑原则上仅对建筑残缺损坏的部分进行修补,对建筑整体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拆除建筑院落中的搭建或违章新建部分,恢复其历史格局。原则是“只修不建,修旧如故”。其他建筑质量较差的应照原样修复,破坏整体风貌的建筑,尤其对街区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应严格予以改造和拆除。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棚户区,可选择有一定规模的棚户群进行改造,赋予民俗展示、旅游住宿等新功能。
        (3)绿地景观修补:修复被破坏的山体绿化,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绿化范围,营造景区气氛。增加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为城市日常公共活动提供场所。
        (4)城市界面修补:一是重点打造自然山体界面和城市滨水界面,充分体现山景、河景特色。建筑形式顺应城市和山体天际线,材质、色彩与山体和谐统一;二是统一建筑形式,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滨河建筑高度呈梯级递增,对已有建筑进行立面屋顶改造;三是旧城交通疏解后,原有道路街巷进行景观提升,有条件的地区形成人性化步行街巷空间系统,充分体现旧城街巷风貌;四是选用景观浮雕、垂直绿化、景观长廊等形成遗址区景观界面。
        五、结论
        对于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理念、正确的定位和准确的时机进行发展,就很难保护其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历史文化保护作为“城市双修”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城市病”后的继续“优化提升”,延续城市文脉、提高文化自信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资源是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把历史文化保护的概念运用到“城市病”的治理,运用到“城市修补”的策略中,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鲁奇[1], 范嗣斌[2], 黄海雄[3].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城乡规划, 2017, 000(003):P.18-25.
        [2] 谷鲁奇, 范嗣斌, 宋春丽. 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J]. 城市规划通讯, 2017, 000(002):15-16.
        [3] 于文彦. 历史文化名城在“双修”中的文化修补策略探讨—以济宁市城市"双修"实践为例[J]. 中国名城, 2019, 212(05):65-69.
        [4]罗毅. "城市双修"让旧城换新颜—以历史文化名城宜宾为例[J]. 城市开发, 2019, 550(02):85-87.
        [5]邓鹏, 赵明. 绿洲小城镇的"城市双修"策略研究—以内蒙古额济纳旗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025(006):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