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特色乡镇风貌研究——以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为例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朱玉婷
[导读] 摘要:在国家的政策推动下,特色小镇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但是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小城镇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空间形态雷同、建筑特色缺失,其文化特征正在逐渐弱化,风貌特色作为一种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特征正在各地逐渐消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在国家的政策推动下,特色小镇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但是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小城镇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空间形态雷同、建筑特色缺失,其文化特征正在逐渐弱化,风貌特色作为一种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特征正在各地逐渐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族乡镇风貌规划要更多地考虑新形势下,乡镇建设与风貌延续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新疆特色民族乡镇风貌规划的新模式,这必然给新疆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疆民族乡镇风貌的基础研究,以托格日尕孜乡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规划,梳理和引导民族特色乡镇风貌的生长演化趋势,使之和谐有序,同时创造性的延续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的特色生命力,营造兼具活力、凝聚力、人性化与多样化的创新型民族乡镇。
        关键词:新疆特色  风貌规划  民族乡镇  建筑风格
        一、城镇风貌释义与要素构成
        (一)“城镇风貌”释义
        “风”是对城市文化系统的概括,是城镇风貌的内存构成:“貌”是城市物质环境中相关要素的总和,是城镇风貌的外在构成。
        (二)城镇风貌要素构成
        根据蔡晓峰(2005)的定义,“风”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软件系统概括,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而“貌“则是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间,是“风”的载体。
        因此,体现“风”的隐性要素包括了历史要素与人文要素,体现“貌”的显性要素则包括了自然、人工及复合环境要素。
        二、城镇风貌现状分析、评价与识别
        (一)托格日尕孜乡民族文化
        托格日尕孜乡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和谐共存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多元融合的建筑文化、多元共享的巴扎文化和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等。
        (二)托格日尕孜乡现状城镇风貌
        1、现状建筑风貌分析
        托格日尕孜乡目前以维吾尔族传统民居为主要特色,但多数建筑风貌较混杂,规划将现状建筑风貌分为以下几类:
        (1)现代风格建筑
        主要包括近年镇区内新建的主要公共设施建筑如政府大楼、卫生院、派出所等;以及部分新建富民安居住宅等。
        (2)具有传统装饰元素的建筑
        主要集中于主要街道沿路,部分民房的门头、窗套展示了一些民族风情的建筑风格,但具有传统装饰元素的建筑总数较少
        (3)一般风格建筑
        镇区内大多数现状建筑为同一建设富民安居住宅,住宅统一黄色墙头,红色屋顶,形成了同一的面貌,但是建风格单一,细节缺失。
        2、建筑材质分析
        托格日尕孜乡建筑主要为砖混结构,外墙多为涂料粉刷,部分建筑外墙裸露需。规划根据现状建筑外墙材质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提出相应整治策略,协调整体风貌。
        3、现状风貌色彩分析
        托格日尕孜乡现状建筑色彩以土黄、黄色、红色、灰色、白色为主,大地环境色系以沙漠黄、深蓝、绿色为主。
        三、整体风貌定位与风貌结构
        (一)城镇定位
        通过对托格日尕孜乡特色风貌的历史要素、文化要素、自然要素、人工要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托格日尕孜乡是以库尔班吐鲁木红色文化为线索,依托自然湿地资源,通过彰显民俗与商贸城镇特色,塑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明显的南疆民族红色旅游小镇。
        (二)风貌定位
        漠边的绿色田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龙湖湿地掩映下绿意盎然的田园小镇。
        民族的红色故里——劳动模范、民族团结标兵库尔班•吐鲁木大叔的红色故乡。


        (三)风貌规划结构
        规划托格日尕孜乡风貌结构为:
        “一个风貌核心、一条防护绿环、三条风貌轴线、四个风貌片区、多个风貌节点”
        一个风貌核心——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以及周边广场;
        一条防护绿环——由315国道、文化路、人民路、规划界线东侧的外围的绿带组成小城镇的生态防护屏障;
        三条风貌轴带——库尔班大道风貌轴、红色故里风貌轴、老镇区风貌展示轴;
        四个风貌片区——红色故里风貌区、老镇风貌提升区、特色产业风貌区、现代居住风貌区;
        多个风貌节点——迎宾节点、门户节点、文化纪念园节点、库尔班大道节点、和谐路节点、胜利路节点、安居路节点、老镇区节点1、老镇区节点2。
        四、风貌分区规划
        规划依据建设与功能定位形成四个独具特色的风貌片区,它们是托格日尕孜乡人文活动在特色风貌上的具体反映。
        1、老镇风貌提升区
        该片区沿街形成了以围墙为主体的连续性界面,街道绿化空间较少,开放空间缺失,重要的绿化场地均被围墙所包围。该片区以综合利用现有建筑为基础,用铁艺镂空围墙代替砖墙,使得院内的绿化景观显露出来,整治部分裸砖的建筑外立面,打造以现代民族建筑风格为主的老镇风貌提升区。
        2、红色故里风貌区
        该片区位于整个规划区的东部,以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为核心,建议片区的建筑风格以人民公社的建筑风格与维吾尔族建筑风格为主,在片区中心设置一处文化纪念园,将反应民族团结的主题雕塑作为地标。
        3、现代居住风貌区
        以居住服务为主,居住风貌区设计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建筑来满足居民对于住宅的不同需求。
        创新社区—为单元式住宅,是劳动力安置的主力户型,建筑风格为新地域主义建筑风格;
        团结社区—为低层高密度住宅,建筑风格以突出民族风情为主;
        田园社区—是对于维吾尔族“阿以旺”建筑风格的传承。
        4、特色产业风貌区
        该片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应体现现代化产业建筑的建筑风格,同时各产业分区的建筑组群应灵活设计,体现不同产业形象。
        五、主要风貌轴带与重要节点控制规划
        (一)重要风貌轴带控制
        托格日尕孜乡重要的风貌轴带由老城风貌展示轴(自强路)、库尔班大道风貌轴、红色故里风貌轴(富强路)构成。它们是展现红色故里风貌特色内涵的连续线状空间,主要以道路为载体,注重建筑界面、天际轮廓线、开放空间、绿化设施等景观要素的构建。
        库尔班大道为东西走向,是小城镇的景观大道,也是联系先拜巴扎镇的城镇发展轴线。库尔班大道的红线宽度为18米,沿街建筑需向内退线5米。
        红色故里风貌轴为南北走向,道路串联了库尔班文化纪念园、库尔班故居、特色手工艺制作工坊、库尔班文化演艺中心、客运站、阿以旺民俗体验园,是一条文化旅游服务性的轴线,道路红线宽度为18米,沿街建筑需向内退线5米。
        老城风貌展示轴为南北走向,是托格日尕孜乡老镇区对外联系主要通道之一,道路红线宽度为18米,沿街建筑需向内退线5米。
        (二)重要节点控制规划
        规划形成九个风貌节点,分别是迎宾节点、门户节点、文化纪念园节点、库尔班大道节点、和谐路节点、胜利路节点、安居路节点、老镇区节点1、老镇区节点2。
        它们是托格日尕孜乡的门户与重要节点景观,也是城镇风貌特色的构成要素之一。针对不同性质、类型的景观节点,通过设置标志建筑或景观小品、设计景观环境特色。形成标志性的景观特征。
        小结:乡镇风貌规划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本文只针对某些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所研究的问题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结论和过程难免存在诸多不当,实践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对城市风貌规划的具体案例有更深入的了解、对风貌规划的过程中各阶段的具体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研究、对特色风貌的长效保障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蔡晓丰.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同济大学,2005.
        [2] 王敏. 城市风貌协同优化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 吴若斌. 认知•设计•管理——重庆小城镇风貌建构研究[D].重庆大学,2002.
        [4] 刘瑾. 城市风貌规划框架研究——以宝鸡市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