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李慧标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李慧标
[导读]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土木工程建筑也在不断的增加。
        广东科服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土木工程建筑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整个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材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如此才能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水平。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展开分析。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特点
        混凝土的适用范围较为宽广,几乎在所有的建筑工程中都会对其有一定量的使用,而混凝土的配置成本低廉,并且不受场地的限制,原料丰富,因此混凝土结构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中最常使用到结构之一。混凝土结构的大范围使用还跟其自身具备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混凝土的配置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建筑企业在对一个工程项目的评估过程中,对于其是否具备可行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经济性。而混凝土由于其原料价格低廉,并且配置不受场所限制,降低了运输费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节省建筑企业的施工成本。第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良好。耐久性良好意味着其具备更好的抗荷载能力,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对于钢筋和混凝土的屈服强度实验发现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基本建筑需求,这就保证其在长时间内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内部结构破坏。第三,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强的耐火性能。相较于钢结构、木结构、膜结构等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的一个特征就是耐火性能好,在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能够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2.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
        一,水化热。水泥作为混凝土的主要材料之一,具体使用期间难免会出现水化热现象,并且因混凝土结构拥有较突出断面,所以水化热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而是会大量聚集在混凝土结构底部位置,致使混凝土内外结构出现较大差异,引发混凝土结构裂缝现象。二,环境因素。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结构温度也有着极大干扰破坏作用,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则混凝土内外结构温差就会拉大,出现温度应力情况,随着温度应力的不断增强,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裂缝几率也就越大。本质上说,水化热和温度应力都是因温度变化而引发的混凝土裂缝隐患。三,混凝土自身原因。根据调查显示,混凝土中的水泥强度是由水泥硬化产生的,在此过程中混凝土含有水分会下降20%左右,一旦水分蒸发量超出标准限定状态则混凝土结构会出现自缩现象,自缩数值就是实际蒸发量超出标准蒸发部分,由此可知,混凝土结构自缩值和自缩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如由矿渣产生的混凝土自缩值要远远低于细材料制作产生的混凝土自缩值。
        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要点
        3.1科学的进行配制与搅拌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科学的配制与搅拌,是一项基础的施工环节。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必须加强对混凝土的配制与搅拌工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实际的配置过程中,应当选择0.6%以下含碱量的水泥,并且要求其运用一些矿粉掺和料与低碱外加剂等配料,来进行混凝土的试配工作。之后,再依据其实际的含碱量与配合比等,对混凝土中的外加剂与砂石和水的含量,进行科学的计算工作。在实际的搅拌过程中,应当保证其所选用的材料,能够和基地所供应的材料有着相同的标号,并以此来确保混凝土的配比。实际的混凝与搅拌之前,应当先对相关的机械设备进行充分的检查工作,以此保证搅拌工序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除此以外,要求管理人员应当加强管理工作,既要确保搅拌桶的湿润,并且要避免其因为受潮而出现故障。在搅拌中,应当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在完成了相应的搅拌之后,也要对混凝土的各项标准进行严格的检查,若其存在分层与离析的现象,就要对其进行二次搅拌工作,确保其能够满足标准。


        3.2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
        为了更好的使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得到提升,就需要对混凝土施工温度进行调整,使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加入水泥会使混凝土内部的水热化反应速度较快,从而会释放出较多的热量。当然混凝土表面参数会对水热化热量产生相应的影响,致使其热量无法完全的释放出来,这样就会造成余下热量不断地进行聚集。因此一定要对水泥的用量做好管理,可以采取一些材料来对水泥进行替代,在混凝土中减少水泥的用量对水泥的热水化反应来说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在不影响有效工期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适宜的天气进行施工,这样对于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来说,可以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另外,就是要对混凝土的降温工作进行注重,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之前,可以在混凝土结构中铺设相应的水管,并在其内部充满冷水,这样就可以是控制外部温度的目标得以实现。
        3.3浇筑技术
        在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技术实践中,这种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厚度比较大,因此施工时必须注重对该结构进行散热处理,散热不及时就导致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差异变大,就极有可能导致裂缝问题,从而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因此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之前,要先调整其水灰配比,在浇筑时要选择一定的浇筑模板设备,浇筑效果的连续性才能得到保证。在墙体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中,浇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想得到保障,就要注重墙体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浇筑之前,先在浇筑底部浇筑出与墙体相同的砂浆,浇筑的厚度应保持在0.4cm左右,每个浇筑层浇筑间的距离要保持在0.5小时到2小时之间。
        3.4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的施工,对于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特别是其搅拌的过程要进行严格监管。在搅拌过程中,混凝土内含的钢纤维要均匀的分布,需要使用强制的搅拌机,从而保证搅拌的均匀度能够到达要求。同时,要不定时的进行施工抽查,确保施工的质量。在搅拌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有干拌和湿拌。搅拌时间和投料顺序也是需要注意的,这主要是要确保钢纤维在混凝土中能够结成团状,进而有利于施工进程和确保工程的质量。
        3.5减小地基对混凝土的约束
        要想降低地基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保障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效率,就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减小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混凝土原材料中的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温度,进而造成温度应力的增加,温度应力的增加会进一步的增大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因此要想减小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就应当减小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进而达到减小混凝土约束力的作用。于此同时除了要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还应当对混凝土的表面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进而降低混凝土表层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差,降低裂缝发生的几率。当前常见的保温措施有暖棚法、覆盖法、蓄水法等等。二,降低外部地基的约束力,土木工程建筑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经常性的出现混凝土的大面积、长时间浇筑。如果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其浇筑的混凝土过厚就会导致地基产生约束力,因此土木工程建设企业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就应当严格的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当前我国大部分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长时间、大面积浇筑时通常采用设置滑动层的方式来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厚度,施工企业可通过对滑动层的高低调整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厚度,进而降低了外部地基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张海星.关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砖瓦,2020(05):175+177.
        [2]叶娇娇.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析[J].河南建材,2020(04):26.
        [3]刘堃.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3):190-191+193.
        [4]李蔚东.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施工技术分析[J].居舍,2020(0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