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分析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王飘
[导读] 摘要:人们不再单纯局限于物质满足,而是追求日常休息舒适,走向精神满足方向。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28312
        摘要:人们不再单纯局限于物质满足,而是追求日常休息舒适,走向精神满足方向。在全新的城市规划中有不少城市提出社区生活圈中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要求,依据生活圈的概念展开探讨。本文从生活圈的基本含义入手,分析公共开放空间现状,并提出在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的有效措施,旨在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日常休闲需求为我国物质空间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城市社区;生活圈;公共空间;规划
        引言
        面对全新的社会发展状况,对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进行规划控制是研究人与户外空间的矛盾,进一步提高社区休闲功能的有效措施。现阶段,多数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工作都是以城市社区生活圈为核心视角,从不同层面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法,针对技术措施、规范标准、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其中包含多项全新规划。
        1城市社区生活圈
        1.1城市社区生活圈
        社区生活圈指的是以居民居住地为中心,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各种服务设施,能够满足一切日常生活需求,即能进行医疗教育、购物、生活、通勤、就业等活动,从而形成一定空间范围,这就是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以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为基准,通过描述与刻画社区群众活动空间和时间等不同行为特点,构成包含休闲、就业、居住、通行等常规性活动功能的范围或一定区域。从实际上来说,社区生活圈是以居民活动空间为基础,通过上下协调和统筹地域空间机制与结构,社区生活圈规划能够统筹社区群众的出行频率、时间以及出行远近,与居民需求相吻合,从而形成一致的空间组织管理单元,且能在居民实际需求与社区所包含的公共服务之间进行有效协调,从而合理对接,进一步增强配置公共资源的实际效果,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参与社会组织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强化社区凝聚力,赋予社区群众强烈归属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能够细致地关注社区生活圈国际化、老龄化以及其他结构问题,与社区住户特征与结构相符合,并根据基本特征进行相关设施的配置对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布置和有效优化,从而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打破传统生活的单一性。正因如此,社区生活规划是一项重要工作,能够维持社会公平和空间平衡的有效措施。
        1.2城市社区生活圈视域下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人们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探究力度不断加深,人们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公共开放空间中包括开放空间和公共空间等多个含义,现阶段在我国不少城市都开始针对公共空间进行相关规划并落实到实践中,然而却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各地仍有各地的说法和实际行动,而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城市中人对活动户外空间不断增长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标准,突破传统的绿地模式下单纯空间绿量的增加,转换关注点,将人作为关注核心,不断提升空间使用效能。随着公共开放空间这一话题在我国所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它与公共开放空间的相关内容逐渐被人们纳入规划工作中,关注各个阶段的规划成果,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规划政策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将实际操作与相关理论相结合,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公共开放空间指的是在社区生活范围内面向所有居民一同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且具有一定的共享性,能够满足人们的户外空间要求的户外空间场所。考虑到相关规划落实的准确性,要结合现行标准完成规划,在标准内规划包含的用地类型有公园、广场、城市道路等都具有独立用地权属的公共开放空间和居住用地附属绿地、生活道路用地等属于用地单位内部的公共开放空间。
        2现阶段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发展问题
        2.1土地供给集约化引导力度不足
        新增用地需求量大造成土地紧张、存量土地开发成本高,须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过高,再加上居民密度逐渐升高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社区在公益类设施与活动场地的落实上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心城市社区这部分的设施场地,大多是政府持有与市场租赁并存,存在较大经济压力,更由于存在零散性、小型性的特征,导致整个基层服务布局出现不平衡,发展逐渐不均衡。

同时,设施与场地间的综合利用布局集约度过低,导致社会公共资源出现严重浪费。
        2.2实际推行与行政体系衔接不到位
        社区规划的落实与行政管理单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社区建设的开发与街道居委会等行政管辖区应紧密结合,然而现阶段街道社区组织在规划层面中大多处于缺位状态,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甚至出现空缺,造成尚未规划社会目标在社区实际当中无法做到有效落实,或是在落实过程中出现层层困难,这一问题在逐步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重视。部分城市以将创新社区治理并不断加大基层建设力度作为核心目标,通过这一有效措施变革社区管理机制,有效缓解社会中所存在的生活矛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相关规划应抓住机遇、同步探索,对其进行优化调整,为规划与行政体系的紧密连结和协同配合创造有利条件,为后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措施
        3.1从技术方法层面实现规划
        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从技术方法层面大多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的实施指导性,不断促进规划控制的系统性,保障其连贯性。在总体规划层面,部分城市开展城市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具有法定效应,以开展公共开放空间专题研究为基础,落实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与总体规划的有效连接,要先对利于进行的指标性展开管控,针对占比较大的公园绿地提出城市公园、地区公园以及社区公园三级控制,不断明确不同级别的面积与服务半径,将这一规划充分落实到社区层面,提出结合社区生活圈建设一批有规定半径和面积的社区公园。其次,可对较大平方的绿地和广场进行有效规划,以公共空间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核心宗旨,将这两项宗旨加入到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中进行总体管控。除此之外,相关法规明确指出要对公共开放空间提出弹性化策略,通过这一策略进行下位规划的编制和指导,其中主要包含空间网络构建、附属绿地开放等多个不同层面,为进一步落实此项策略要对这一规划目标进行积极配合和标准衔接,将概念转化为实施与管理的工具,并对开放空间的人均、服务半径等多项工作进行精细化控制,指引实现现有资源有效挖掘以及周边资源大力共享,具体提出附属空间开放与微空间改造两种手段。
        3.2从运作机制方面实现规划
        从运作机制层面创新相关机制需要不断促进基本运作方式得到落实,明确实施主体,建立与行政管理单元之间的有效连结,可以借鉴其他发展成熟的城市实施经验,将街道作为基础单元,明确街道办事处的主体责任,对社区生活圈进行全流程管控。同时,搭建实施机制,以地方特点为基础,不能直接搬运其他城市的规划细则,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机制实践。积极推进社区生活圈规划相关程序机构的不断完善,其中包含鼓励民间非营利机构进行社区规划服务,完成社区规划师制度推广等多项工作。
        结语
        随着我国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实践的进一步开展,人们在这方面给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要从多个视角出发分析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分布情况,了解宏观分布关系所反映出的规模、步行可覆盖率等多项信息,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并在开放的政策导向下打破社区围墙,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开放空间,推动社区生活圈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余磊.深圳市城市更新中公共开放空间控制的研究[D].深圳大学, 2017.
        [2]杜伊,金云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J].住宅科技,2017,37(02): 8-14.
        [3]刘冰冰,洪涛,张宇.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技术方法的几点总结[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 1323-1335.
        [4]熊岭,李亮.低碳理念下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 25(13):83-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