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兴隆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重庆 400084
摘要:地震作用对房屋建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既有建筑,在建设时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都较低,可能无法达到现行抗震标准要求。对此,要在认识到房屋建筑结构抗震加固重要性的基础上,掌握结构破坏形式与机理,然后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抗震加固,以此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与抗震性能,降低房屋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
关键词:工民建房屋建筑;防震加固技术;运用
1房屋建筑施工中结构加固技术发展背景
我国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温带,四季气候的变化较大,还经常受到泥石流、暴雨、大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很多房屋会因为达不到现行标准。从而经受不住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坍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房屋的设计师以及施工人员都在探索能够加固房屋的方法以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推动建筑行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2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施工技术的主要作用
2.1有效延长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
一些施工单位在实际进行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多方面问题。其原因种类非常多,如结构加固施工技术落后、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足及没有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开展施工等,均会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总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影响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结构加固技术势在必行,通过应用该技术能有效提升房屋建筑的安全性,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
2.2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因此在设计阶段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特性必须符合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过程中须严格按已审批的设计图施工,对已出现结构安全隐患的工程,可通过应用结构加固施工技术进行加固。结构加固施工技术能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进行二次加固,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总体稳定性,提升其结构安全,大幅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能力,为我国民众提供更加优良的居住环境,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
3房屋建筑结构破坏形式
3.1墙体破坏
与水平方向地震作用相平行布置的墙体属于抗侧力构件,导致其破坏的原因为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受地震作用后,如果墙体高度和宽度之比在1左右,则会在墙体上产生交叉裂缝;而如果墙体高度和宽度之比小于1,则会在墙体上产生水平裂缝,当楼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裂缝将比上层更加严重。
3.2窗间墙与墙垛破坏
细高窗间墙会受到剪、弯同时作用,出现水平方向的裂缝。当窗面有很多较大的洞口时,也会产生很严重的破坏。若窗间墙的设置不科学,或墙段长度不满足要求,则宽度较大的墙垛将由于大量吸收能量而先行产生破坏,而宽度较小的墙垛将由于稳定性不足而失效。受竖向地震作用后,当上部过梁设有较大面积的洞口时,会在中部产生断裂破坏。
3.3纵横墙破坏
因施工中纵横墙通常无法进行咬槎砌筑,在纵横墙之间会存在马牙槎,此时墙体之间的拉结严重不足,或由于砌筑质量较差,导致拉结强度不足。如果墙体之间的连接较弱,则受地震作用后,将在内外墙之间的交接面上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导致整片墙发生倒塌。除此之外,因地震作用会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所以也会使墙间产生竖向裂缝。
4房屋建筑抗震加固
4.1抗震加固基本要求
通常情况下,房屋建筑越高受到的地震作用影响就越大。对砌体结构而言,它属于典型的脆性材料,根据地震调查结果可知,两层和三层的砌体结构建筑实际震害要比四层及五层砌体结构建筑轻很多,而六层与超过六层的砌体结构建筑所受震害更加严重。由此可以得出,即便采用了抗震加固措施,也不可能轻易的突破建筑高度与层数上的限制。在实际的抗震加固工作中,需要从提高建筑整体抗震性能角度出发,同时充分注意满足基本使用功能要求,并与相邻的其它建筑保持协调;因承重墙需要承受楼层上的所有垂直方向荷载,若在地震作用下先行发生破坏,将对整个建筑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危害,所以在完成对承重墙的加固之后,同一楼层范围内所有承重墙应尽量有相近的抗震能力;对于采用非刚性结构的建筑,在选择具体的抗震加固措施时必须十分谨慎,若通过支撑与支架的设置及加固柱与墙垛等措施来加固,则要增强变形能力,以实现对层间位移的有效控制。
4.2地基基础加固
对既有房屋建筑实施抗震加固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地基基础稳定性,即应先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以地基所受水平与竖直方向承载力为依据,结合各项对地基基础有影响的因素,采取合理可行且效果显著的加固措施,包括对上部结构的刚度进行加强、采用注浆或锚钎静压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增大地基基础的底面面积,通过采用不同方法提高地基基础整体承载力,以达到延长其使用年限的目标。地基基础加固除了能杜绝因地基基础沉降而产生的结构破坏,还能为后续上部结构的加固或改进奠定良好基础,使建筑抗震加固重要基础环节,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4.3碳纤维加固施工技术要点
纤维加固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结构胶和碳素纤维的利用,来进行建筑结构的加固工作,这样能够使建筑本身的耐久性得到有效提高,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建筑物本身的实用性。在对房屋基层部位进行修复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以及现有的损害情况,选择适合的材料来对其中的碳纤维材料进行加固工作。
图1碳纤维加固技术
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碳纤维材料的选择,一般更加建议使用碳纤维布、A 级纤维浸渍胶。在所有原材料到达施工现场之前,还需要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当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之后,才能够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内。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4.3.1表层修复
在对所需要修复的表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修复部位基层状况,如果存在蜂窝等相应的缺陷,可以使用氧树脂水泥砂浆来对其进行相应的修复。对于其中所出现的凹陷的部位,还需要找出一定材料对其进行填补的工作。
4.3.2涂刷底层树脂
在这其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比例对其底层的树脂加以配置,在使用滚刷,将所配置好的树脂在加固的表面进行均匀的涂抹。如果还需要进行二次涂抹的操作,需要在上一层的图层干透之后,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涂抹操作。
4.3.3碳纤维粘贴
在这其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设计要求来剪裁碳纤维布,并配置专门的浸渍树脂,将其在所需要涂上的混凝土表面进行均匀的涂刷,在粘贴所剪裁好的碳纤维布,在进行反复的滚压操作,排除其中的气泡,保证其粘连的可靠性。
结束语
房屋建筑的不断增多使建筑地震破坏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关注房屋建筑地震安全性与稳定性。这对既有房屋建筑而言,必须做好抗震加固,而抗震加固效果主要取决于抗震加固技术。因此,有必要对抗震加固技术及其运用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为实际的抗震加固提供参考依据,保证抗震加固效果。
参考文献:
[1]鹿政.房屋建筑工程防震与减震技术研究[J].地产,2019(16):163.
[2]胡方亮.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9(07):60-61.
[3]肖丽丽.工民建房屋建筑防震加固技术的运用[J].四川水泥,2018(07):106.
[4]吴菲菲.工民建房屋建筑防震加固技术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