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服务类高职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李华英 王瑶 王钰
[导读] 摘要:现代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都提升了自身的科学技术占比,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高职院校自然也不例外,在思想教育方面新媒体技术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现代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都提升了自身的科学技术占比,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高职院校自然也不例外,在思想教育方面新媒体技术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对于高职院校中的服务类专业来说,除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之外,还需要强化其心理方面的教育和支持,全面提升其共情能力,令其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并且能够具备极强的共情,在投入到工作岗位上之后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服务类专业;共情培养
        常规所说的“新媒体技术”指的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其作为背景和基础,配合新的通讯技术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例如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普及和应用令人们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信息交换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变革,受到这样的现实情况所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而相对的,人际交往的水平对于高职院校中就读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可以体现出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其中“共情能力”一项更加具备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就读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的基本特征分析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升其共情能力,旨在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一、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受到新媒体影响,有效补充了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另外,借助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展开有效的交流和积极沟通,优化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但是相对的,新媒体中包含的复杂信息和快速更新的速度很容易导致信息真假难辨,特别是当前比较热门的“抖音”、“火山小视频”一类碎片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对学生思想独立性产生的不利影响比较显著,令学生的思考十分武断,共情较差,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服务类高职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一)“共情能力”内涵和意义分析
        “共情”最开始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Titchener在1909年前后所提出的概念,它所指代的是一个较为完整、动态性的心理理论系统,涵盖人类的情绪变化、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行为三个子系统。通常来说,一个健康人发现另一个自然人处在危险或者是困境中的时候,先触发情感系统以及认知系统,并感知、体验他人内心情感波动以及情绪变化情况,之后借助思维来认知和评估他人状态,表现为具体的行为动作。
        良好的共情将会帮助自然人适当降低在自身投入的过多关注,能够更好地关注在自己身边的人的情绪,并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能够帮助自然人形成利他主义、宽容友善等良好的品质和特性;借助针对情感变化和波动的敏感度的提升,还能够帮助自然人有效捕捉发自自身和源于他人的切实需求,帮助双方实现深入且友好的沟通和信息交换,实现和谐人际交往。
        由此可以认为,提升和强化这项能力,将会有效促成社会交往活动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稳定社会。显然,共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服务类专业学生进入社会服务系统,特别是养老服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乘务服务、保险业务等需要大量与人沟通的专业有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进而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共情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策略探索
        就实际情况来看,就读于服务专业的学生因为教育内容具备较强的感性因素,加上愿意就读这一专业的学生已经是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的,因此在共情能力上势必要稍微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过区别并不会非常显著,如果不予以针对性的培养和深化,那么对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是很难显出优势的。另外,和共情能力训练相关的教育课程,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和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总体来说,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针对服务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共情能力予以有效培养和完善,拥有比较理想的社会意义以及实践价值。
        其一,强化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力度。就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服务类专业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单独观察服务类专业可以发现,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会占据10%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5%,这个比例显然是不足以满足服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类型服务专业的就业需求,增加一些针对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并配合适当的实践予以强化,能够在提升职业基本素养的基础之上深化学生的共情效果,对学生的发展非常理想。比方说,《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方案》中关于“沟通表达”的内容,可以在课程设置上适当提升比例,予以延伸和内涵拓展,符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特征,增强学生的友善沟通表述能力。
        其二,针对共情训练予以有效的集体辅导。使用互联网资料搜索并借鉴参考一些国外关于共情能力的训练经验以及训练流程,制定出适合高职院校服务专业学生的集体辅导策略,具体来说可以分成关于共情知识的基础训练、认知训练(包括情绪词汇理解、表情识别、非语言途径交流、观赏无声电影以提升情绪感知能力、阅读文艺作品并撰写分析报告等)、情感训练(尝试进行情绪追忆训练、尝试换位思考并理解他人的需求以及意图、尝试描述一种内心情绪等)、行为训练(学会从他人的倾诉中提炼情绪因素、在短时间内对他人表述出来的情绪予以有效的积极反馈、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学会站在他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专业不同予以对应的调整,例如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寻找一些关于老年人倾诉的视频资料;如果是空乘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扮演中借助多媒体还原空乘人员的工作环境,并配合轮流扮演乘客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等。这种集体辅导的形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共情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团体合作精神。
        其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构建平台。通常来说,除了现实社会环境下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表达,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技术和平台完成共情交流。人们在网络中表述的情感要远远丰富于现实生活中所表述出来的情感,而且也更加真实且深刻,在随意性和自由性上也相对鲜明。因此,在训练学生的共情能力的时候,可以将网络社区以及交流平台利用起来,建立支持性网络群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表达自身的共情,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其四,融合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训练。这一策略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要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应用,主要是虚拟现实技术,来自于临床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借助虚拟现实,令人身处熟悉的环境。这一点在教学中可以用来还原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环境,熟悉环境中设置的事物。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针对教育领域的共情培养中应用还不是非常广泛,还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予以丰富。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中进行的针对共情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但是因为经验薄弱和缺乏正确合理的指导等原因导致始终不是非常完善,就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老师、学生自身以及学校甚至是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共情提升,令高职院校就读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配社会服务工作,实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楠,张青,毛宗福.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8(03):170-173.
        [2]高晓红,刘兴燕,张萌萌.共情能力的培养对提升高职医学生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9(06):191.
        [3]李丹,蒋婷婷,闻雯.新媒体时代服务类高职生共情能力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010):44-46.
        [4]王紫霏.新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J].报刊荟萃:下,2018(04):62-62.
        [5]贾笑颖.共情训练改善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分析[J].南方论刊,2014(001):106-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