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
摘要: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牧区民主改革:内蒙古党工委坚持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采取“革命”与“改革”相结合的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改革与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改革的力度,并在实践中又不断升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深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牧区民主改革 指导作用
正文:
1947年在乌兰夫领导下,内蒙古自治政府开展了牧区民主改革,改革稳定了牧区社会,巩固了内蒙古自治政权,巩固了民族统一战线,有力支援了全国的解放与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改革也从内蒙古广袤草原走向了全国牧区,影响深远。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内蒙古党工委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是源源不断的创新的力量。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牧区改革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指导作用。
一、内蒙古自治政府采取支持“民族自治”与“革命”、“改革”相结合的手段综合解决社会矛盾。
面对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溃退后,内蒙古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与苏蒙美蒋等错综复杂关系,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一套综合性解决方案,即承认-支持-领导内蒙古民族自治,再通过革命与改革手段解决各类矛盾。
中共中央于1945年10月23日向晋察冀中央局发出《关于内蒙工作方针》指示电“对内蒙古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11月26日经过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乌兰夫当选主席。随后联合会到各地陆续建立分会和民主政权,也开始了与东蒙古自治运动统一的进程,为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创造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社会矛盾,尤其是阶级矛盾,一是社会革命,一是社会改革。【2】1945年后的内蒙古,伪满政权不复存在;国民党政府在此既无大量国军亦无系统的政权建制,所以封建王公特权已是空中楼阁,完全的暴力革命没必要,单纯改革也不现实,所以我党采取革命与改革相结合的策略,即一方面与与日伪残余土匪恶霸、国民党暴力斗争,如解放军发动察绥战役控制丰镇和集宁,东部区张义成剿匪除霸;平息索伦惨案和巴拉格歹惨案,以巩固新生政权。【3】另一方面逐步改造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废除奴隶制、消灭封建特权、宣布宗教信仰自由,逐步完善发展社会制度,这是改革,是一个相对温和的过程。
二、内蒙古牧区改革坚持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内蒙古(中国)牧区民主改革的过程不是一锤定音,是一个不断实践并不断重新认识、逐步改革解决问题的辩证的过程。
1947年5月中央颁布《土地法大纲》后,内蒙古在废除各种封建特权、“草场公有”基础上,开始农区牧区的民主改革实践。牧区改革最初是以“土改”为蓝本——划分阶级、分牛羊、斗牧主的实践,结果牧业混乱、产量下降、统一战线被破坏等情况 【4】。乌兰夫分认为“一切工作要从客观实际出发”【5】。实事求是地探索中,乌兰夫发现牧区经济问题的本质是“苏鲁克”剥削关系,虽不合理但有一定先进性。于是在接下来科右前旗牧改会议,重点讨论满族屯牧改方案时,提出新做法:牧区不分不斗不划阶级,提高牧工报酬。内蒙古党工委于2月分下发文件要求落实。【6】3月,兴安盟地区群众工作团会议上,乌兰夫充分肯定乌兰毛都牧改试点做法。随后自治政府在满族屯大力宣传并贯彻实施,受到牧民普遍支持。新的牧改实践检验了新政策的有效性。于是1948年7月30日,乌兰夫代表内蒙古党工委在哈尔滨会议上做《蒙古民族的发展特点与解放道路》报告,对游牧区明确政策:牧区不分不斗不划阶级,提高牧工报酬,实行牧工牧主两利等政策。【7】得到东北局的充分肯定,报中央批准后公开发表,推广全区,随后牧区生产迅速恢复,牲畜产量增加,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全区推广的改革实践进一步检验以“三不两利”为核心的牧区政策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正确的。
新中国后这一政策推广到新疆、西藏、青海等牧区,改革顺利成功,进一步验证源自内蒙古的牧改政策的正确性。
乌兰夫后来曾总结说:“研究内蒙古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之‘矢’射内蒙古实际之‘的’,要创造性地工作,要踏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路子。这是我在内蒙古多年工作的真实体会,从多次成功和挫折中认识的一条真理。”【8】
三、牧区改革实质是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内容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其他社会矛盾的根源,也是1947年前后的内蒙古错综复杂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根源。1947年前后,内蒙古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经济在占有重要地位,占全区面积的五分之三,游牧业经济封闭、落后、脆弱,是极不稳定的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低下生产力决定了当时的生产关系,是超经济剥削形式的牧主经济,实行旧“苏鲁克”制度,而且和残余的奴隶制度混合。如此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市场交易水平很低,还处于缺少规则的物物交易状态。在这一落后经济基础上的思想上层建筑是几乎全民信仰的蒙古喇嘛教,人们安于现状、落后愚昧,导致人口减少,阻碍社会生产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上层建筑是超强压的封建的王公政权,并伴随国民党反动派、日帝与伪满的控制和压榨。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自治政府一成立,初期改革就直指上层建筑,先后组织干部工作团改造旧的盟、旗政权,掌握军队;团结青年、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逐步建立了党领导的各级政权;废除封建特权;宣布宗教信仰自由、年轻喇嘛还俗。随后解决经济基础问题,开展了农区土改牧区牧改以解放生产力。
可见,“内蒙古民主改革”改革方向选的准确,实质问题看的清楚,解决方案有的放矢,所以是成功的牧区民主改革,也因此能够走向新中国成立后的其他牧区,成为“中国牧区民主改革”。
第四,从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改革的力度。
改革是利益的重新再分配,其目的是促进发展,但前提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就要把握好改革的策略与力度。1947-1948年牧区“土改”策略,造成牧业产量下降,社会动荡,没有实现发展,这说明牧区“土改”策略不当,所以乌兰夫提出“改革要稳定牧区形势,恢复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改革方针,研究制定了 “三不两利”政策,满足了牧主与牧民各方诉求,发展生产有了积极性,社会也保持了稳定。这一政策诠释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则验证了改革对错的辩证关系。这场成功的牧区民主改革,对于今天内蒙古乃至全国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繁荣都具有深远意义。
“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从局部地区的成功,升格为“中国牧区民主改革”,得益于乌兰夫等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得益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内蒙古区情的充分结合与升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的思想武器,是取之不竭的创新的力量,这对于今天内蒙古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注释:
【1】《民国内蒙古史》赛航、金海、苏德毕力格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69-270页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编,高教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3】【4】任翔《红草原》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年
【5】李凤鸣《乌兰夫哲学思想再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
【6】《兴安党史文集》兴安新华彩印印刷674页
【7】《内蒙古文史资料》第56辑34页
【8】《乌兰夫文选》下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