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广西崇左市 532200
摘要:如何将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融为一体,通过政策引导与工程改造双向加力,搭建城乡资源高效整合和双向流动的统筹链,成为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耦合模式创新的关键点。而该模式的创新发展,既应突破土地流转体制障碍,又应突破新增耕地受路、沟、渠、林等占用多且乱的限制,农业产业化受土地细碎化、基础设施薄弱化的限制,城乡建设用地受置换不对接的限制,还应吻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现实发展态势。
关键词:乡村土地;资源整合;土地整治模式
1 前言
在我国,2008年之前,土地综合整治主要以农地整治为重点,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并开始探索农地整治与村庄整治的结合。2008年之后,土地综合整治则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与设计,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促进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等值化。
2 新增耕地节地型整治模式
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作为补充耕地两大基本支撑点,如何甄选有效土地整治模式以平衡两支点的同时又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一直是各国土地整治实践中寻求的突破口。土地平整工程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林工程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关系到其他工程效果,进而影响土地整治整体效应的发挥,为此,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一般而言,平原区地势平坦,地块规模相比丘陵区较大,但风沙也较大,土地整治可集中连片将田块规整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等较规则的标准田块,从而降低机械投入损耗,减少土地浪费。丘陵山地区地块更加破碎,旱坡地比重也较大,因此,田块规整规模小且水土易流失,田块的长边多沿等高线方向布置,除了在局部地势平坦,条件优越的地区采取土地平整工程进行大规模田块归并与平整外,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立足耕地原田块形态、微地形、地质条件、灌溉方式、传统种植习惯、耕地组织利用方式及权属调整等实际,置换地块,将分散小田块局部适当合并以除去多余田梗或规整边角,或采取降坡处理修筑水平、坡式、隔坡式梯田以提高净耕地系数,从而直接增加耕地面积。田土坎砌筑是土地平整工程的核心,其不仅直接影响着水土保持效益,还一定程度上影响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学者们主要从田土坎稳定性和节地率两方面研究。单从田土坎稳定性来看,采用石坎最安全,但其不利于生物的流动,且石坎高度过高,还会影响耕作效率。为此,提出生物制埂,且田土坎高于田面20 cm以上,高度限制在0.5 m以内,并结合田土坎配套梯田区排水系统。同时,对不同坡度条石坎与块石坎两种方案下占地损失率对比分析显示,同一种田土坎设计下占地损失率随坡度增大而增加,而同一坡度下,块石的占地损失率较条石大得多。
3 产业重构配套型整治模式
土地整治最直接的目标是补充耕地,但这一过程中也导致土地利用格局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土地整治促进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链重构与延伸,成为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设施农业与机械农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为此,在土地整治如何让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如何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业产业“产—运—销”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
在我国,条田建设作为实现土地集中和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纽带,从项目选址、工程布局与设计都围绕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重构优化升级。丘陵山地区条田建设多选址在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且土地相对集中、坡度较小的河谷冲积坝或缓丘平坝, 而平原区田块规模较大且形状较为规则,条田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较高,其选址更侧重骨干排灌体系的完善度。规划设计上,突出与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互动的多用途土地整治模式。
4 景观生态联合型整治模式
随着整治任务的加重,以及土地整治过程对景观生态和环境影响的凸显,我国土地整治目标已逐渐从单纯的增加耕地向补充耕地与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通常,生态和景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二者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从农田景观内涵出发,提出农田防护林与田间道路两侧防护林的树种筛选、行间距配置、隔离沟设置以及丘陵区石块、灌木、草木等护坡式田坎处理的农田防护生态工程;以土料和碎石铺面为主的田间道与生产路设计、以石块与素土为主的生态型沟渠设计、路—水—林—植被—农田斑块的连接度与环度不低于0.5的无孤立农田景观斑块设计,以及耕地与林地斑块适当配置和一定规模水体保护等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保留一定规模林地和草地等独特自然景观斑块的自然景观生态工程;在污染源下风口或距污染源较近区域设计防护林等污染隔离带工程;在入口道路两侧、机井四周、居民点与农田之间配置树木、花草,观光农业园内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文化名胜古迹周边的绿化隔离带,以及道路桥梁休闲亭等景观美化生态工程。
当然,不同地貌区景观生态整治模式各具特色,如喀斯特区,田间道路网、提、蓄、灌、排一体水系网和配套基础设施的生态流通畅网络系统整治模式,以及耕地差异化整治模式,即治漏和培肥土层较厚且水环境较好的中低产田,并提高其复种指数;采用乱石缝地、坡改梯、拦山堰-沉沙函-绿篱配套相结合方式综合治理水环境较差的5°~20°坡耕地;20°以上且水环境差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西南喀斯特移民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良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生态家庭农场高效集约开发+立体生态农业利用+科技项目、公司、基地、农户移民开发等耦合整治模式。
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在国土资源部门直接监管下,把农村宅基地等作为“拆旧复垦区”,并与拟增加建设用地的“新建区”捆绑打包成一个拆旧建新项目区,通过把拆旧复垦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而新建区拟划入城镇建设用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合理。
尽管各地”拆旧建新”方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围绕农村居民点复垦、集中建新这两项基本工作,从而达到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利用、耕地占补总量平衡、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为此,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际上是一种土地整治、利用和管理的创新模式。显然,”增、减挂钩”下拆旧区宅基地退出和复垦,即建设用地转为农用地,建新区旧宅基地退出改造与新村建设占用农用地,即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或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加强, 而且将置换节约指标用于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周转指标,从这个视角出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亦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创新模式。但与“地票”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可以跨县。为此,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复垦与重建模式的研究得到发展。
理论层面,绝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区域特征、农户意愿、土地政策差异出发,提炼出形式各异的增减挂钩模式。从居民点现状、居民点整治政策出发,提出地块尺度上,拆旧地块的迁移合并式斑块整治、安置地块的城乡一体化和内部改造式斑块整治,以及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搬迁式斑块整治等模式。从安置补贴方式、居住形态、生活空间、生产与收入结构等差异视角,提炼出经济欠发达区或空心村的“统规自建”模式、农业发达、平原区为主的“迁村并居”模式、经济发达的城郊区、城中村或城郊结合部的“就地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及经济较发达区的“定销房+社保”模式。
6 结语
通过地方各种模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耕地保护从数量管护转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转变,促进农村“土地、产业、居住”三集中和“农机、农技、农收”三提升,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志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东南学术,2009(2):67-71.
[2]杨德才.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5(12):49-52.
[3]张正峰.我国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