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道路绿色照明工程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主父磊磊
[导读] 摘要:绿色照明规划是城市照明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份证号:37131119841128XXXX 临沂市正阳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绿色照明规划是城市照明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城市道路照明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经济五位一体的理念,来阐述全生命周期节能降耗和高品质照明,提出绿色照明科学管控要求,明确创新技术应用策略,进而探讨绿色照明规划内涵,对新时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照明健康发展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绿色照明  道路照明  路灯
        一,城市道路照明的涵义及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照明受到广泛重视,成为展示城市夜间形象的重要手段,绿色照明更是是夜间生态文明的集中表现。。然而,城市照明建设和管理存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粗放化、无序化形势,夜间光污染、光干扰情况日益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照明规划未充分发挥引领和控制作用,对绿色节能重视不足、规划内容难以落地、评价标准不明确,或存在片面化管控情况,亟需对绿色照明规划内容进行科学规范,进而因城施策。
        二,我们从科学管控和创新技术两个方面提出绿色照明控制原则和落实措施等进行研究。研究要以“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经济”的理念为准则。科学管控包括功能照明控制和景观照明指引,主要从照明质量、照明模式、安全环保、经济性等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实际情况,确定功能照明刚性控制要求和景观照明推荐控制指引。创新技术包括清洁能源应用、智能照明应用和智慧照明应用,主要从新能源和新技术等角度出发,提升城市照明自动化水平、主动节能能力和管理精细性。
        1功能照明控制
        1)亮(照)度控制。对于不同等级道路,应该针对性提出亮(照)度维持值、均匀度维持值、亮灯率等照明质量控制指标。保障行人和驾驶员的夜间安全是道路照明的重要目的,等级越高的道路平均车速快、通行能力更强、驾驶员的视距更长,照明质量要求应越高。目前因为部分灯具坏损、眩光或光衰严重,驾驶员因此忽视路面障碍物,易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所以道路亮灯率也是重要的刚性控制指标,故障灯具可结合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集中统计,并自动分配计划维修。亮度不宜过高,突破功率密度的上限值。均匀度维持在合理值,避免引发过度视觉疲劳。
        2) 眩光控制。对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公共活动空间照明,应提出眩光控制措施。随着道路等级提升,眩光控制要求应提高,机动车道应控制眩光干扰,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必须采用截光型灯具,其余等级道路根据车流情况,明确眩光控制措施和指标。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公共活边环境氛围合理确定眩光控制措施和指标,尽量避免光源直射人眼和向天空漫射。
        3) 功率密度控制。城市照明应执行严格的功率密度控制,必须提出机动车道功能照明功率密度标准。
        2景观照明注意事项
        1)灯光亮度。对于城市景观照明亮度分区,提出不同分区的建、构筑物泛光照明亮度平均控制值必须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用地性质和功能分区。建、构筑物泛光照明亮度标准值可根据城市规模、亮度分区和建、构筑物饰面材料等综合选取。识别城市山体、防护绿地等生态区域,限制生态区景观照明建设,明确负面底线是总体规划层面控制的重点。对于城市商业商务区、核心区等夜间高亮度区域,考虑到地标夜景集中塑造,预留适度弹性空间。
        2)照明模式。对景观照明载体进行分类分级,并提出不同时段的照明模式指引宜需要根据不同城市(区)定位、历史文化资源等情况来具体划分。景观照明模式控制可通过城市景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的分回路控制实现,重要景观载体照明宜纳入政府集中控制,建筑景观照明宜设置节能模式。


        3)城市照明LED显示屏、标识照明。应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用地性质、人流量和活跃度,对LED显示屏和广告标识设置进行分区指引,提出设置形式、亮度和开关时间控制指引,明确禁止设置区。LED显示屏是城市照明高度敏感的设施,根据建筑物照明统一,做到主次分明、整体协调,避免无序、泛滥设置。根据城市景观照明亮度分区,确定不同环境区域、不同面积广告标识照明的平均亮度最大允许值,应严格控制眩光和上射光通比,不宜采用裸露或直接投射的灯具。楼宇和指示标识宜采用暖白或暖黄光,慎用红光。
        4)道路照明的重大光敏感区照明。应确定城市重大光敏感区范围和照明策略、光污染的控制范围和标准,提出光污染的控制指引。重大光敏感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涵养区、天文台等,应明确照明亮度、光色、动态光、开关时间、上射光比例和亮度平衡等,严格控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划应识别城市可能存在的重大光污染源,如大功率探照灯、大型媒体立面和激光灯等,从开关时间、亮度、声音、眩光控制水平、光源闪烁度等方面提出管理措施,降低对居民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3,创新技术
        1)清洁能源应用
        结合城市能源规划,分析各类清洁能源禀赋,针对城市不同区域功能属性和环境条件,划定清洁能源开发强度,明确清洁能源的应用策略和途径,因地制宜地推进分布式能源和微网在城市照明中的应用。能够直接支持城市照明的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由于光伏和风电受天气影响明显,普遍存在波动性,其应用范围应结合城市(区)具体条件确定,对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所照明不采用,可采用多能互补或与市电互补方式。对于太阳能资源禀赋优良的区域,鼓励构建涵盖LED照明、电动汽车充电桩、储能设施、小型光伏发电的街区尺度交流或交直流混合微网,建设具备能源双向流动能力的微循环系统,实现清洁能源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就近消纳。
        2)智能照明应用宜建立城市级智能照明管理中心和区级控制分中心,明确智能照明系统的组成、功能,提出分区、分级和分时的节能控制策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窄宽带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根据城市实际情况,确定智能照明管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划定市、区级智能照明管理中心的功能。从功能和景观照明角度出发,明确智能照明系统的组成和控制功能,针对城市不同区域的路灯、景观灯等提出分级分时、单灯(或回路)可控、功率可调的控制策略,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
        3)智慧照明应用
        宜结合城市战略定位、规模和空间布局,识别智慧照明适建区,确定不同区域智慧路灯的功能、服务半径和建设形式,提出智慧照明和其他智慧城市系统的联动功能。
        三,结束语
        绿色照明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多维度工作,不能陷入片面思维和理解,应从全局和前瞻性角度,提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原则,因地制宜地利用清洁能源,积极融合科技发展,建设“互联网+城市照明”系统,在提供高质量、舒适性夜间光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照明低碳、安全、环保和经济。绿色照明规划体系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技术性支撑,各城市(区)绿色照明规划在坚守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应根据自身定位和条件突出特色。
        参考文献:
        [1]郝影,李文君,张朋,等.国内外光污染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273-275.
        [2]王振.城市光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