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影像技术在展示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第9期   作者:赵明芝
[导读] 交互课程设计以全息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为出发点,努力进行创新性探索。

        摘要:交互课程设计以全息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为出发点,努力进行创新性探索。论文首先阐述思政与技术融合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学生学情与新时代文化科技发展趋势明确课程授课教学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实战训练篇中全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最后,总结课程创新实施成效,努力探索出技能与思政相协同的艺术设计教学路径。
        关键词:全息影像技术;交互设计;思政教育;创新
一、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在信息渠道愈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喜欢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最有效信息或精神愉悦。以“视频为快餐”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他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才能入脑入心,才能焕发课堂魅力,走进学生心里[1]。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要充分了解学情,才能将教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教育更好的融合。
二、交互设计课程教学框架思考
        针对这些新变化、新特点、新需求,笔者深入展开思考,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学生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灌输课程内容中。笔者认为全息影像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实则就是技术与内容的融合,把握好“守正”与“创新”。
        基于以上思考,确定了交互设计课程以“学会基础技能、学会使用技能、深入掌握技能和提升专业技能”等四个职业能力层次培养为目标路线,将整个课程分为“基础知识篇”和“实战训练篇”两个篇章。基础知识篇主要讲解全息作品中所使用软件的基础入门知识,为后续项目化技能打下基础。实战训练篇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以项目形式进行划分,分为 “基础项目”、“加强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三个项目。基础项目是以今年热点话题度较高的国产品牌“华为5G手机”为研究对象展开课程教学;加强项目是以国产“李宁品牌”为研究对象展开课程教学;基础项目和加强项目主要从国产品牌为切入点,旨在让学生关注国产品牌,将中国品牌进行创新性转变,以此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校企合作项目是以今年疫情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专业用书法和技能向奋战在一线的人员致敬,来表达自己的对祖国的热爱。

图1-课程教学框架
三、实战训练篇全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科技碰撞·领悟技能”——华为5G手机与全息技术融合
        项目一选择华为5G手机为授课对象缘由有三点,一是,华为科技今年是个热点话题,科技上的创新让国人对未来科技树立了自信,唤起了国人关注国内科技品牌意识,在专业课程中向学生灌输这种科技自信与品牌自信;二是,高科技的华为手机与高科技的全息影像技术碰撞产生科技火花,科技力量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及项目程度确定了先从华为手机小的单体研究再慢慢过渡到大的空间项目中,将全息影像作品实施步骤及在各阶段要掌握的技能全方位了解熟悉直至学会使用技能。
(二)“讲好品牌·诠释内涵”——李宁品牌橱窗作品与全息技术融合
项目二选择李宁品牌为授课对象缘由有三点:一是,先前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保持延续性,李宁品牌橱窗为先前展示空间课程的作业,在后续交互设计课程中,继续将橱窗作业进行深入,通过技能的学习使得二维静态的效果图演变成三维动态视频;二是,小的单体向大的空间项目转变,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生技能;三是,李宁品牌的成长与壮大,设计的成熟与创新,树立国产品牌强盛的意识。
(三)以项目三“张弛有度·与时创新”——传统文化与全息技术融合
1.项目教学设计思路
        “张弛有度.与时创新”——传统文化与全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思路:以“培养技能”为目标、以“全息技术”为手段、以“传统书法”为媒介、以“思政”为载、以“项目流程”为步骤,将16课时的内容分为“全息内容策划”、“全息影片设计”、“全息技术操作”和“全息效果呈现”等四个模块(图2)。
2.以职业能力递进发展为目标,设计阶梯式模块化教学内容
        按照“项目制作流程”来组织实施教学,分为全息内容策划、全息影片设计、全息技术操作和全息效果等四个模块内容。从项目策划、项目脚本设计、项目技术操作到项目效果呈现,让学生了解项目运作的整体环节以及在每个环节中应使用的技术和技术要达到的效果,四个学习模块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精深的高技术技能(图3)。
3. 创设“德育协同、创新合力”的教学模式
        在整体设计中将思政贯穿在所有模块教学中(图4)。该项目以“共抗疫情·温暖人间”为主题,让学生以传统书法的形式书写在疫情期间激励人心的话语,讴歌奋战在疫情一线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打破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体现了“德育协同、创新合力”的教学模式(图5)。            

4.借助新技术、多平台,让传统思政教育活起来
        将学生书法创作的疫情期间感人的内容,通过综合使用Photoshop、After Effects和Adobe Premiere等三个软件,制作出能在全息幻像柜中成像的视频作品,借助新技术使得传统静止的不会说话的文字和图片,以立体化、视觉化、动态化、声音化地呈现在虚幻的空间中,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制作的视频还可以上传至较为火热的社交平台上,比如:抖音、微信、快手、微博、小红书等,大家互相交流专业方面的知识,自己作品得到认可获得更多粉丝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播正能量,体现个人的价值观。
(二)部分教学内容开展片断
1.第二节《全息项目素材创作》教学片断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书法笔法的掌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笔法要领,老师现场进行示范,点对点教授,边写边讲。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对笔法要领掌握,教师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书写和老师一样的字并进行了个性化指导(图6)。为了体现课堂思政的趣味性以及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教师让每位学生创造书写在疫情期间激励人心的话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从单字练习到多字练习的模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书写,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理解并掌握了笔法的要领,提升自身文化底蕴。
2. 第十一节《After Effects软件摄像机镜头制作》教学片断
        继前面Photoshop软件金色书法字制作之后,本节课主要教授学生使用After Effects软件制作摄像机镜头,使静态文字变成动态具有节奏性出现的效果。本课教学难点在于摄像机空间行走及冲镜头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冲镜头”,教师通过身边熟悉的运动场景——“跑步”,来诠释摄像机冲镜头,使用“zommit”信息化软件
(图7),边画边讲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该知识点。对于“摄像机空间行走”难点知识上,教师不仅使用 “zommit”信息化软件进行画图解释,还使用“After Effects软件”进行现场演示,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将之前操作困难的点再次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加容易、快捷地突破难点,为后续其他镜头制作打下了基础。
四、课程创新探索实施成效
     交互课程从内容和技术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内容上顺应时代,关注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文化:华为5G手机、李宁热潮品牌、传统书法文化与当前疫情结合。技术上紧跟时代发展,将最火热的全息技术引入课程,让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接轨、岗位接轨的先进技术。两个方面的创新,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学习性加强。

参考文献
[1]张家玮.理论研究|丰富思政教育“打开方式”[OL].学习强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