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 赵舒云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赵舒云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与此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成了我国非常重视的部分。
        华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与此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成了我国非常重视的部分。但是实施效果也根据地区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偏远地区,由于其发展速度比较慢,所以在村庄规划和技术策略上都有一些缺失和断层。本文以乡村视角为技术,对村庄规划的技术策略和过程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乡村视角;村庄规划;技术策略;过程模式
        引言: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主要会涉及到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和对应的服务对象、对于新农村的规划现实和对应的农民需求,以及针对性的沟通。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乡村的平衡发展被外部的非平衡力量所干扰。在农村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比较慢,同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发展的格局构架上也是按照城镇本身的发展格局构架上来的,所以在发展时会忽略掉乡村本身的特点。规划师需要在规划乡村发展过程的时候按照乡村的意愿进行,结合乡村的各个方面和视角进行规划,在乡村本身的架构下保证其共时和历时的特点。
        一、乡村特点构建下的村庄规划核心思路探索
        (一)驻村体验式调查策略
        目前在我国不断的发展下,乡村发展方式也有着很大的改变,为了更加针对性地制定村庄规划技术攻略,就需要在制定前对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对乡村的发展规定牢牢掌握。目前的方法采用的是规划师驻村的方式,对乡村进行考察,在考察前,规划师需要先把自身的乡村认知清零,这样才可以保证在进行规划时的认知是正确的,不会在规划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这也是比较客观的方法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乡村规划的正确性,对于乡村规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1]。
        当规划师在驻村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对该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来源进行调查,并且掌握乡村的人口和土地数据。在和村民沟通时需要采用比较平等和谦逊的态度,避免在交流中存在障碍。在进行规划时,要明确乡村视角下乡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主要差别,对乡村的逻辑和内在规划进行透彻的分析,提高对乡村的了解程度,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规划。
        (二)农村空间控制的核心评级构架
        在进行乡村规划时,需要对农村的空间进行合理控制和利用,让村庄成为组成当前生态环境架构的重要部分。对于目前的村庄空间而言,需要在规划时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有效结合,保证这些因素可以在规划中和谐共存,也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关系。对于现阶段来说,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设村域生态空间这一目标,在建设村域空间时,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保证村域的合理发展,建设生态化农村,保证循环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建造村域生态空间时,需要将村域空间进行合理通知,首先就需要合理划分村域空间,以生态化为核心,进行农村空间对应控制架构的构建。目前乡村的生态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自然和人文这三大基质。在地质灾害和地形地貌对乡村的影响情况下,乡村发展也需要结合这些因子的影响和专家的意见进行村庄规划的确定,制定最适合乡村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在一般情况下,空间本身的划分是高于乡村区域本身的划分构建的。在进行乡村建设时,首先需要进行单元等级的构建,而在进行单元评价时,要对生态因子分享加权累计累活的综合评价值进行针对性的评价[2]。这样才可以在对乡村发展规划进行设计时可以设计出更加科学化、生态化、安全化和合理化的发展规划。村庄区域中都存在敏感区域,对于区域划分中的这一区域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在这一区域进行活动时需要先对其进行考察和衡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在该区域内不可以建造大规模的建筑。

并且在村庄举行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等一些大规模活动时都需要避开这些敏感区域,可以建设在最低生态敏感区域或者低敏感区域中,在建设农村的生态化环境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只有这样保证生态环境的不被破坏,同时也促进了村庄的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村庄建设布局规划策略
        在进行乡村发展规划时,需要对村庄进行布局设计,而自然地貌是在设计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形成乡村的村落聚居形式的主要原因。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规划师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施工,不仅是为了保证乡村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内涵的体现,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规划。在进行乡村建设时,要把安全的建设放在首位, 施工要避开自然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同时在施工时还要保证不破坏到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农耕地带。在村庄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建设区域要选择在村庄的公共区域或者村庄的入口地带,不仅可以让村民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同时在进行村庄的建设时,也要对村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加强,其中也包括公共交流空间和绿化空间等方面,同时在后续的使用时,需要定期检修,避免造成设施的闲置和浪费[3]。但是在村庄建设时,由于其布局不同,所以发展方向也不同。因此,在进行村庄建设布局时,需要以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现状为依据进行规划,只有建设规划符合实际情况才可以促进村庄的发展,建设新农村。
        二、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过程模式
        目前虽然我国对新农村建设不断重视起来,但是在规划时还是处于摸索和探讨的阶段,并且很多新农村规划是借鉴城市规划的老路子进行的,所以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也会造成农村在引进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在进行规划时,要尊重当地村民的医院和需求,首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对该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比如乡村的劣势和优势等,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在建设时对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及时引进,同时要对村庄建设的核心微观组织进行考察,结合村民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进行设计,重视村民的想法。在进行规划前要充分了解村庄的文化习俗,要以商讨的角度和村民沟通建设的事宜,而不是以主导的地位进行沟通,这样才可以保证在建设过程中的顺利。
        在我国关于新农村的政策中,村民在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村庄建设的主体,关乎到村庄的发展和建设。由于乡村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较慢,所以村民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低,这也是农村生活中没有相应的有效平台和组织载体的主要原因。农村需要设立必要的村委会来实现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
        在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时,主要围绕的是日常决策和村庄公共空间发展层面,二者是互相支撑的。日常决策主要代表的是对村庄的管理,主要是对日常的公共事务进行维护和乡村规划的管理,确保发展时可以促进村庄的发展。村庄公共发展层面是对乡村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以村庄的实际情况为主,把村民当做村庄规划的受益者。这样才可以保证发展符合村民的利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新农村。
        结语:综上所述,新农村的发展已经是我国社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发展内容。由于我国的农村发展形态较为复杂,所以在不断地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农村还具有着面积大和数量多的特点,都导致了我国在目前农村发展建设中的工程比较庞大,所以为了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从乡村视角进行考核,在新视角引领下推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惠坤.“三生”功能协调下的重庆市乡村空间优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严镔.转型期乡村规划模式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
        [3]葛丹东,华晨.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城市规划,2010,34(6):55-59,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