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摘要:志愿者是社区基层组织中的重要群体,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本文运用参与者观察法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过程进行总结提炼。本文主要从培育的原则、流程以及培育取得的成效进行梳理,为社会工作介入志愿者培育工作提供实务经验。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志愿者培育
一、研究缘起和文献综述
志愿者服务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志愿服务精神迅速深入人心,志愿服务资源不断充实和丰富,使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近年来,社区志愿服务已覆盖社会各个方面,成为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
伴随着国内社会工作行业的不断发展,社区志愿者已经成为社会工作和志愿者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很少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研究志愿者的培育。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社工与志愿者联动视角:在服务项目、服务需求德基础上,搭建的“社工+志愿者”的平台,促进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1]。(2)主体协同视角:从“社区居民”的角色出发,探索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意义,发现存在着观念不新、组织专业化程度低,志愿者队伍结构不合理,志愿服务内容不丰富等问题,认为应该从观念转变、机制保障、组织培育、社区志愿者信息化建设等几个方面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发展[2]。(3)志愿者管理机制视角:探索“时间货币”模式来衡量志愿者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促进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政治意识,但也存在着行政化、专业化人才不足等问题[3]。(4)专业志愿者参与模式视角:社工帮助残障人士适应生活、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残障人士为社区志愿者,形成“社工+志愿者”社区服务模式[4]。
总体而言,学界对社区志愿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已有研究多是从志愿者联动、主体协同、管理机制等视角进行的研究,很少从社工介入方面进行研究;(2)以往的志愿者培育方面的研究大多针对宏观层面,而对社会工作介入志愿者培育的实务研究却较少。
本研究对北京市A社区志愿者培育项目实习,获得了丰富的实务资料。通过将实习期间的志愿者培育进行经验总结,为志愿者培育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从培育的原则、流程、成效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二、培育原则
(一)建立协同的伙伴关系
以增强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侧重于独特的助人过程,避免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建立一种协同的伙伴关系。与社区志愿者建立良好的社会工作关系,重视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将助人过程视为共享过程,因为通过共享可使参与者获得更大的权力。权力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在人们积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分享他们的真实经历,并与志愿者进行真正的交流。
(二)赋权激发潜能
社工帮助社区志愿者树立自信心,认识自我、发现自身优势,关注社区志愿者的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社区志愿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以陪伴方式参与其中,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对志愿者进行过度干预,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力,使参与的过程获得成就感。
(三)整合资源
社工要在各方面尽可能地为社工争取更多的资源,权利是一种能力,有权的个人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资源。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关注并发掘志愿者身边隐藏的资源,例如:志愿者自身的能力或社区能够动员的资源,能够整合各种资源为志愿服务所用,以推动后续志愿服务。
三、培育流程
(一)培育前期:建立关系,发掘优势
社工与社区建立联系,了解社区开展志愿者培育工作所需的优势资源,同时对社区进行需求调查,了解社区最迫切的需求,确定后续阶段的确定服务内容;二是通过开展常规活动的宣传项目,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全面把握居民的优势,把社区的需求与居民的优势结合起来,为后续招募志愿者、激发社区志愿者的优势打下基础。
(二)培育中期:招募志愿者培训赋权
根据前期的优势分析,招募比较热心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可以让其他居民分享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感受,因为属于同一社区的人对志愿服务的信任较高,更有利于志愿服务理念和项目的传播。社会工作者还应注重挖掘社区有专长的人才,如:舞蹈、合唱等,并对其他志愿者进行技能培训。社会工作者根据赋权理论,在这一阶段承担支持和促进的角色,应该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
(三)培育后期:整合各方资源,激发能力
社会工作者承担着资源链接者和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对社区现有的资源进行归纳梳理,整合社区志愿者的优势与需求,构建社区志愿者发挥自身优势的服务平台。第一,根据前期走访资料,总结出对社区工作的需求,通过社区议事会的形式,调动志愿者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探讨如何利用资源满足需求;第二,利用社区议事会这个公共平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社区能人积极探索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最后,通过讨论,确定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社工扮演了能人的角色,使志愿者选择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培育的成效
(一)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
社会工作不仅要培养社区志愿者,还要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发掘其长处,赋予其权利和能力,调动其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区服务。志愿者大多是社区居民的积极分子,比较关心社区的公共事务,社会工作者鼓励他们找出社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以社区议会的形式讨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协助他们制定行动计划。在志愿者内部进行有效的分工,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使志愿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二)形成有效的志愿者管理机制
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建立了良好的平等合作关系,关注社区志愿者的优势和需求,根据社区志愿者的现状和特点,形成了具有社区特色的志愿者管理机制。项目制定了社区志愿者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有专职社工负责志愿者的管理,包括志愿者登记、服务时间登记、积分礼品兑换等相关工作。这样不仅保护了志愿者的权益,也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搭建社区支持网络
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培养社区志愿者队伍;对于社区志愿者来说,定期的培训,内部的团队建设,加强了志愿者之间的熟悉,促进了志愿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志愿者内部的团结和相互支持。对社区来说,社区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兴趣活动课程、社区喜庆活动、老人服务、儿童成长等志愿服务,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逐步形成社区互助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邵振刚.广州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特点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26(04):10-13.
[2]夏雅俐:《发展社区共治 探索志愿服务》,法治与社会,2014年10月
[3]丁希宇,孙久义:《志工银行: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的基层样本——慈溪古塘志愿义工联合银行实证研究》,三江论坛,2016年9月
[4]徐婷,陈晓东.“社工+残障人士志愿者”社区服务模式研究——以“爱,温暖”项目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0(01):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