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祝禹西
[导读] 摘要:大型公共建筑是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其科学的配置与选址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效率与居民生活质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南宁市  530022
        摘要:大型公共建筑是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其科学的配置与选址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效率与居民生活质量。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是指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投入运营使用一段时间后,对项目建成环境和实际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分析问题及成因从而提出反馈意见和标准,为将来建成更好的公共建筑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立足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的全新视角,探索大型公共建筑规划设计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大众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周围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关注,对于公共建筑的品质要求也日益提升。目前国内针对公共建筑多是以"千人指标"为准绳,忽略城市社会分异和空间分异,使用统一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往往造成社会资源和空间资源浪费,给生态环境和公众利益也造成一定威胁。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通过系统地对项目实施效果与性能进行分析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为提高相同区域内同类型公共建筑规划设计水平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建立完善相关地方标准提供案例支持。
        1、国内外后评估发展概况
        (1)国外后评估发展概要
        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瑞典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财政、审计机构和援外单位开始着手推进项目后评估工作,目前已经有80多年历史;涉及金融、能源、财政、通讯、交通、建筑等行业,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
        60年代,美国“WAR OF POVERTY”(饥荒战争)计划使用了后评估方法,此计划充实了后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在进行该计划的过程中,对基于投资效益为关键点的项目进行了后评估,促进了后评估的快速发展。70年代,西方国家大力扶持能源、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性公共建筑,但所投入的资金利用情况不佳,因此他们开始重视后评估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后评估的发展。此后,后评估逐渐被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采用,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评估体系。在国外发达国家中,后评估已经成为政府进行公共建筑规划的制定以及管理的重要措施。
        (2)国内评估发展概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后评估开展时间较晚,从时间上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为后评价工作研究和起步阶段,我国政府部门通过与国外机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的合作,主要以出国考察、培训等方式,学习研究国外项目后评价有关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这期间,原国家计委所属标准定额研究所(1988年划归建设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后评价理论研究并组织了对几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后评价。
        第二阶段为1988年至2004年,为后评价试点和初步推广阶段,以原国家计委1988年下发“关于委托进行利用国外贷款项目后评价的通知”,开展第一批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标志着我国后评价工作的正式开始。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和重点企业如原国家经贸委、国防科工委、国资委、铁道部、水利部、交通部、中石化、中国通信等纷纷编制后评价管理办法或实施规程等规章制度,加强后评价理论方法研究,进行业务实践,开展国际合作。
        第三阶段为2004年至今,为后评价快速发展阶段,以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为指引,以国资委《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和国家发改委《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两个文件的颁布为契机,我国投资项目后评价在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项目领域蓬勃开展起来,并且随着投资项目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不断进行相应新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2、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工作方法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后项目评估采用通用评估指标,从场地、单体及专项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场地和单体是评估重点内容。综合考虑建筑性能绩效受建筑项目立项、策划、设计、施工、使用及运营维护等各时间维度的影响,结合指标对“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等绩效指标相关性,对相应评估指标给出得分情况及指标评估小结。
        (2)指标体系与评分办法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后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分为通用指标及专用指标两大类,由3个层级的指标组成:其中,“场地”、“单体”和“专项”为3个一级指标,细分为1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向下细分为48个三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类别分为必选项和优选项。
        指标评分方法采用评估机构初步打分与专家评估打分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在选取相关评估对象后,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建筑展开工程后评估并进行三级指标的初步评分;提交初稿后,由专家团队根据建筑的类型及具体特点,进行德尔菲法的一级二级指标权重判定,并对申报优选项进行筛选和评判,最后形成该建筑的综合评价得分。
        (3)场地后评估
        评估必选项包括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和空间环境;优选项包括项目选址和管线。
        建筑布局评估包括分区与布局合理性、与周围城市风貌协调性两个方面;交通组织评估包括外部交通可达性、内部交通合理性两个方面;空间环境评估包括景观规划合理性、场地公共空间集聚性两个方面;项目选址评估为场地选址合理性;管线评估包括管线布置合理安全性、设备设施出入口与周围环境和谐性两个方面。


        (4)单体后评估
        评估必选项包括室内功能分区、室内交通流线组织、室内空间品质、建筑设备和外观。
        室内功能分区评估包括主要功能用房空间布局合理性、辅助功能用房空间布局合理性、设备用房空间布局合理性、室内空间绩效四个方面;室内交通流线组织评估包括平面交通组织合理性、垂直交通组织合理性两个方面;室内空间品质评估包括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效果、主要功能空间设计及使用效果、辅助功能空间设计及使用效果、室内空间性能及空间完成度等五个方面;建筑设备评估主要内容包括给排水、电气、暖通空调、智能系统合理性四个方面。外观评估包括设计完成度及实际外观品质两个方面。
        (5)专项后评估
        评估必选项包括结构及场所、绿色专项和室内设计;优选项包括标识系统、无障碍设计、经济和社会效益。
        结构及场所评估包括结构选型的合理性、建成质量与维护情况的达标性、场所安全系统设置的合理性三个方面;绿色专项评估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提高与创新等五个方面;室内设计评估包括风格、色调及造型适宜性,材料选用的安全、耐久性,灯光、机电效果协调性三个方面;标识系统评估包括室外标识系统、室内标识系统、室内外标识与建筑景观的协调性三个方面;无障碍设计评估包括无障碍设施使用效能、无障碍设施与建筑场地的协调性两个方面;经济评估包括综合单价经济性、运营维护经济耐久性、材料的本土化及经济性、室内空间使用效率四个方面;社会效益评估包括社会影响、社会互适性两个方面。
        (6)工作流程
        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分为计划、实施、应用三阶段进行。计划阶段包括制定计划、联系沟通、收集数据;实施阶段包括对使用者、建设相关方、建筑性能、空间绩效的调查;应用阶段包括数据分析、沟通讨论、形成评估结果和相关建议。
        计划阶段:与项目业主或物业管理部门沟通并取得许可;收集建筑使用周期中的各项报告、建筑施工图与竣工图纸、设计说明等相关基础资料;选择或指定适合的评估指标、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时间计划。
        实施阶段:三类调查可同时进行。其中使用者反馈可包含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空间绩效调查可包含图像、文字记录等;建筑性能调查可包含仪器、设备检测等。
        应用阶段:对空间绩效、使用者反馈、建筑性能所收集的数据按照专项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后与业主就初步评估报告进行讨论;针对项目提出下一步建议,提供中短期可以解决的行动方向。
        (4)评估方法
        在开展项目后评估工作时,依据工作阶段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在准备阶段采用了文献调查法,主要是查阅相关图纸文件、建筑标准、专业出版物、相关法规和条例等;在信息收集阶段,采用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观测检测、运营维护调查;在分析评估阶段,采用了数据分析的相关方法,如语义学解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定法、清单列表法等。
        (7)成果内容
        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成果包括评估意见和对策建议。
        评估意见:通过对建成环境的物理空间维度、建成环境的时间维度进行综合比较,结合项目的条件、环境、内因和外因等因素,总结出主要的、客观的可以借鉴或推广的经验,指出项目存在的问题,供同类或类似项目参考,提出切合实际的改善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给出评估项目的综合得分。
        对策建议:根据评估意见,从完善已建成项目、指导拟建项目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出发,结合申请后评估单位的需求,提出可操作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3、结束语
        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通过“场地”“单体”和“专项”三个一级指标进行归纳统领,将指标分为“必选项”和“优选项”两大类:以“必选项”作为通用评估内容,确保各类建筑评估内容的总体一致;以“优选项”兼顾不同类别建筑的特点予以适当调整,统筹了各类公共建筑的通用性和专用性,为各类大型公共建筑规划设计品质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对建成环境物理空间和时间维度的综合比较,结合项目的条件、环境、内因和外因等因素,从场地、单体、专项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量化项目与不同社会结构、各色地域文化、各类利益相关者、各种地方技术等相关要素的互适性,总结大型公共建筑规划设计客观可借鉴或推广的经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供同类或类似项目参考,形成“前策划,后评估”的规划设计流程闭环。
        参考文献
        [1] 庄惟敏著;后评估在中国[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 周茂刚;彭荔;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现状研究[J];建筑科技;2018年01期
        [3]周茂刚;彭荔;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标准(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技术;2018年08期
        作者简介
        祝禹西;男;1986年6月;满族;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