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及利用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唐海杰 李松昂
[导读] 摘要: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持续推行以及我国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如何推进生态环境优化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并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湖北省襄阳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襄阳  441003
        摘要: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持续推行以及我国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如何推进生态环境优化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并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展开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及水资源保护利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1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
        1.1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在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均暴露出来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问题,是导致环境恶化、物资匮乏及动植物生存空间被压缩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但在长期的资源开采及消耗的情况下,生态资源日益匮乏,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及未来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基于此,我国大力倡导生态环境建设及资源保护工作。有数据显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现象加剧等问题。而这些环境问题最终反馈到人类社会,极大地压缩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及环境建设,对日益弱化的生态环境加以改善,以应对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目前我国十分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优化与重建,生态环境建设内容主要体现在生态农业、草原建设、沙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
        1.2水资源保护及利用情况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率并不高,而作为一个贫水国家,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5%左右,并且地区分布十分不均匀,主要呈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整体态势,由于温带季风气候的作用,水资源的波动性较大。有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城市中,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占据其中的75%左右,水资源匮乏问题较为严峻。另外,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我国的水资源节约及保护意识并不普及,水资源浪费现象依旧十分突出,据估计,每年大约100亿m3左右的自来水资源被用于冲洗厕所,水资源消耗十分严峻。同时,我国农业用水在全国用水中的占比超过了50%,灌溉用水在农业用水中超过了67%,反映了我国灌溉技术薄弱、水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另外,当前我国工业用水也是水资源巨量消耗的重要因素,目前依旧主要采用定额管理方法对工业用水进行管理,尚未实现有效的水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同时,当前工业废水直接排放的问题十分严重,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问题。
        2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及水资源保护利用
        2.1发挥森林植被重要作用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水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应当对植被的作用加以全面了解。自然生态发展过程中,森林植被是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提高生态植被生产力、实现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可有效截留地表水,通过森林实现对于水资源的逐层吸收并分流,促进水资源的下渗,可通过植被直接吸收截留水资源,并且促进大气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补充地下水,避免地面坍陷问题,成为生态绿化的重要支撑。森林植被拥有较大的体量,且结构复杂,具有较大的林下土壤渗透率,可起到较好的生态系统调节作。森林可截留大气降水中的水资源,可凭借森林植被较长的生长周期,实现较强的蓄水效果。据研究,植被密集而结构复杂的森林系统,相较于单一的次生林,其涵蓄效果是后者的3~5倍,因此,强化对天然林的保护效果,可有效促进自然生态建设。同时,生态植被可有效平衡地表径流,具备较强的截留蓄水能力,在雨季可有效调节河川径流,补充地下水,锁住地表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缩短洪峰时长,并在干旱季节补充地表径流。

自然植被可减少地表径流总量,减少水分流失及水分蒸发,从而有效改善生态植被及大气系统。有资料显示,黄河部分流域在经过水土保持的治理工作之后,其径流总量大幅度降低,在洪涝高发期,黄河径流总量有效下降3%,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地改善。
        2.2加强水资源保护性利用
        维护生态环境建设,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可通过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的方式加以实现。为此,可打造节水型社会,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及水资源节约。所谓节水型社会,指全体人民都主动参与到水资源的节约活动中,从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对节约用水的理念加以落实,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与浪费。比如在农业灌溉方面,可采用灌区改造、节水工程等措施,有效强化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节约效果,实现农业水平的提升。在工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应当强化对于生产过程及装备设施的优化改造工作,促进工业产业节水水平的优化与提升,实现当前产业结构及经济布局的合理调整。同时还应当对循环用水的理念及方法加以普及与推广,以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废水处理及回收利用。从生态环境领域,强化水资源的修复工作,推进重点地区的水资源的建设与保护。可通过对生态湖、生态河的修复工作,实现对于水资源功能的修复效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许多水资源系统规划过程中,对流域开发上限加以明确,提出强化节水措施,控制用水增长,限制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对于水资源浪费及污染行为的治理工作,尤其针对工业废水的排放,要严格、严肃处理,并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对可能造成水资源污染问题的企业加以监督,一旦出现污染问题,及时举报,以便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其污染问题。
        2.3综合治理实现水土保持
        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可通过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强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及治理工作,通过保水保土,推动水土保持效果的提升。同时,结合水土保持及水土治理工程的措施与手段,有效改善并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相较于单一的植被建设,保证森林植被建设的多元化与丰富性,以强化对于水土资源的综合治理与有效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突出的效果。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可有效提升拦截及蓄水区域的降水能力,优化地下径流及地表径流的合理配置,对水资源的分配时序加以改善及优化,调整河川径流配置,减少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对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其削洪效应会受到流域面积、治理手段、土壤结构、地理结构及降水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通常中小河域中的削洪效应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但同时,较大河域中,洪峰的产生会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其中降水情况的影响最为突出,这就会对削洪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水土保持难以起到应有效果。通过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问题,为此可采用多层防御措施,对土壤侵蚀问题加以改善,通过以坡改梯的方式,对农田及植被加以改造,以减少由于降水影响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可通过沟底工程及河川工程,实现对于河沙的有效拦截,深化水土治理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明确自然环境及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对生态环境建设予以充分重视,打造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社会,强化生态环境及水土资源的集中治理,加强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及保护,将生态环境改善及水土资源保持作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崔健.浅谈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2018,030(004):136-138.
        [2]张祖芳.浅谈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区域治理,2018,000(022):34.
        [3]韩序.浅谈生态环境保护在水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投资,2019,000(007):256,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