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山东半岛区域金矿地质及矿体特征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第9期   作者:程蔚
[导读] 本文将山东半岛划为4个地体:胶北地体,鲁西地体,胶南地体,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体。.
        摘要:本文将山东半岛划为4个地体:胶北地体,鲁西地体,胶南地体,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体。.胶北地体成矿背景与南克拉通成矿背景十分相似.胶南地体,黄海地体对胶北地体的俯冲作用为胶北地体提供了成岩成矿物质。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探讨了山东半岛区域金矿地质及矿体特征。
关键词:矿区;金矿地质;矿体特征
        引言:针对目前山东半岛金矿资源开发建设过程存在的局限问题,文章分析了该地区的地体构造,并提出了金矿成矿的区域地质,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矿区金矿地质
对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四个金矿床的金进行了表征。断裂带内的岩石具有复杂的褶皱构造,强烈的解理和变质作用。矿床赋存于早期单元的岩石中,包括云母石英、云母碳酸盐石英、碳酸钙石英、绢云母石英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后遗症的下部由背斜的核心部分组成,上部位于相邻向斜的四肢。矿床周围的退积作用形成了云母状石英-碳酸盐岩、碳质绢云母-石英和广泛浸染型硫化物矿物的含碳硅藻土-石英岩石.该矿床由多个地层-边界层和透镜体组成,沿北缘和背斜的部分铰链带,走向2.5公里,深达200 m,呈浸染状、带状硫化物和白钨矿化作用,矿石的地层包裹体特征反映了变质寄主岩的原生构造模式,典型地,这些岩石呈带状、角质化、网状状和褶皱状。它由角闪岩-绿片岩级碳酸盐-陆相和碳质岩石和早元古代的镁铁质和山组成,覆盖了一个区域西北向褶皱构造,形成于古代褶皱运动中。矿床产于断裂带内的早元古代绿片岩碳酸盐陆源岩中,主岩为灰色、细粒到黑色的碳硅质页岩和粗片状绿灰绢云母片岩。这些岩石在逆行蚀变过程中发生了碳化和硅化。石英-绢云母、矿物绢云母和石英质岩石形成内部蚀变晕带.矿体由绢云母岩和四角质岩层组成,含丰富的弥散型硫化物成矿作用。以硅酸盐带和硫化物带交替定义的带状构造是该矿床最典型的构造。金与蚀变岩中硫化物矿物的含量有关。在这些岩石中,硫化物矿物以1.0到1,5厘米宽的细小细脉存在,在这些岩石中也观察到石英-碳酸盐-硫化物细脉。它们由一系列次平行的断裂和附属的高角度层理面断裂组成,显示出西北方向的层序分布。
2. 矿区金矿地质及矿体特征
结果表明,矿床中的矿石是难熔的,因为金以毒砂的形式存在于化学结合金中,而亚显微金属颗粒则可能小到2nm。本研究还表明,含金毒砂在化学计量组成上通常是?亏损的,但Au的富集与缺铁之间并无相关性。从19“Au M ssbauer谱”推断,用Fe代替Aul*是最有可能的。金在矿化带和矿脉中的不同赋存方式(即自然金或隐伏)的时间变化被解释为流体的演化而不是再结晶现象。金在蚀变晕中的扩散是矿物和金沉积的一种有效机制。在矿床形成的最近一段时间内,金化合物在原生金的沉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矿床为山东地区的矿床,其中脉状矿体和浸染型矿体以沉积序变质为角闪岩和绿片岩相赋存。矿石矿物包括毒砂和磁黄铁矿(或黄铁矿),主要成分为少量白钨矿,以及闪锌矿、黄铜矿和原生金黄铁矿等次要成分(含金红石、方铅矿、绿泥石、四面体、辉锑矿和黄铁矿)。在所有四种矿床中,有些金矿是冶金难熔的,主要是由于毒砂中有金,在黄铁矿中有一定程度的金。

在矿床的含金带中,几代毒砂化。结构观察表明,天然金相对于毒砂沉积较晚。没有发现毒砂结晶的证据,而原生金的结晶被认为是流体的演化而不是金的再沉积。毒砂的金含量在矿床中、样品中和个别颗粒中都有很大的差异。个体毒砂颗粒(30~70 pm)的INNA分析表明,金浓度范围为胶北地体<0.2至762 ppm,鲁西地体为6.5至393 ppm,胶南地体为2.0至938 ppm,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体为71至292 ppm。电子探针的EPMA和X射线分布图揭示了金在个别毒砂晶粒中的不均匀分布,富金区通常贫化砷和金, Au含量从<0.03%到0.47 %,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体的<0.03%到0.37 wt%,鲁西地体的<0.03%到0,14 wt%,以及胶北地体的<0.03%到0.26%不等。SIMS测定的毒砂的金浓度变化为: 0.07~2 298 ppm, 63.98~1 141.60 ppm, 1.17~386.64 ppm,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体26.7~424.5 ppm。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体.的黄铁矿含Au<0.03~0.53 ppm,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体的<0.23~12.7ppm Au。SIMS离子成像证实了金的非均一性和深度分布,有时发现隐伏金以微细包裹体的形式出现,直径在<0.02~0.75pm之间。胶北地体,鲁西地体,胶南地体,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矿床中毒砂体的197Au M ssbauer谱主要表现为异构体位移在3.3~3.6mm/s之间的组分,被解释为毒砂晶体结构中存在化学结合金的有力证据。胶东南-苏东北-黄海矿床样品的光谱也含有少量的原生金,其负异构体位移接近-1.2mm/s。在矿床样品的15 Au M ssbauer谱中,金属金占主导地位,但光谱中也可看到不同数量的化学结合金,其中有些被认为是紫苏石。
        结束语:综上所述,地体构造与金矿成矿区域地质研究,应结合原有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金矿分析的精准度,这些都需要不断加深研究,以期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少一,郭志峰,尹召凯, 等.招平断裂带留仙庄金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综合物探预测[J].山东国土资源,2017,33(3):18-23. DOI:10.3969/j.issn.1672-6979.2017.03.004.
[2]张云飞.甘肃省肃北县金庙沟金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J].世界有色金属,2018,(9):220-221. DOI:10.3969/j.issn.1002-5065.2018.09.126.
[3]何玉燕.新疆乌苏市红旗岭金矿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浅析[J].新疆有色金属,2016,39(2):29-30. DOI:10.16206/j.cnki.65-1136/tg.2016.02.011.
[4]谢巧勤,孙锐,徐晓春, 等.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成矿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20,26(3):255-264. DOI: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