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李若愚
[导读] 摘要:生态城市规划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符合当下绿色、节能、环保的时代发展主题。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生态城市规划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符合当下绿色、节能、环保的时代发展主题。建设新时期的生态城市,是通过统筹现有绿色资源与建成条件,促进“荒废且有害”的再生资源合理处置及循环利用,从而改善城市发展中资源的需求短缺,实现功能布局、产业经济和人居环境的全面优化。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合理运用城市规划设计原理,实现城市功能结构内涵提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绿色发展
        1、生态城市规划概述
        1.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建立长效生态发展循环系统为目的,通过对绿色资源及要素配置的合理应用,结合生态发展理念,协调城市发展各重要载体间的关系,使得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达到动态平衡。
        1.2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
        1.2.1发展性原则
        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通过对废气处理、能源使用、节能减排和城市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和研究,将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产业功能、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挂钩,横向对比发展现状和城市愿景之间的差距,优化生态城市规划要素配置,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2经济性原则
        坚持“循环利用,多样处理”。针对自然资源的珍贵特性,合理搭建循环利用系统是规划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性原则强调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要注重利用可再生资源,通过技术提升或用途改变等多样化方式,实现区域性生态及环境品质的提升,减少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支出,实现地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1.2.3生态性原则
        “注重生态环境再造,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城市是为科学整理可利用生态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坚持资源保护和环境再造相结合的原则,对现状情况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和刚性管控,对缺少绿色资源的城市空间,可以对城市边缘破旧的老住房、空置和污染的滨水区等土地利用底下的进行复绿复垦、环境再造。
        2、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2.1发掘生态特性,创造更高附加值
        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鲜明特性,在生态系统中差异性明显。自然资源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自身规律和优势,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却没转化为竞争力,“生态产品”供给不充分,缺少有效生态抓手。生态城市规划应挖掘生态资源的自身优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恢复能力和可再生能力,融入生态底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
        充分利用生态特性,打造弹性生态系统。通过充分利用生态的可承载性,减少雨水、污水等对市政管道的压力,降低维护成本;通过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污染能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缓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通过利用生态自身修复的特性,以生态修复替代人工修复,提高湿地系统净化环境的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自调;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可观赏性,结合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人与自然融合的经济共同体,实现经济与自然协同发展。合理利用生态的可塑性,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2.2发挥生态承载性,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生态系统具有“弹性”与“承载性”,遇到降雨时会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在干旱时期会有条件释放已储蓄的水,自动调节水循环,从而推动水要素有序流动,维持水文特征不变。“海绵城市”的建设充分反应了生态系统承载性的特征,利用不同城市要素作为媒介,例如道路、绿地、排水管道、水系等,对雨水进行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减少雨水径流和城市内涝,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澳大利亚提出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其注重把水循环系统跟城市建成环境相结合,将城市环境中所有涉及水文的要素聚集,例如城市用水需求、城市废水、降雨和排水等,形成一套“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全面有效控污、防洪、雨水资源化和城市生态修复等综合目标,从而将“无用且有害”的废水转化为有价值的水资源,推动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供给。其中 “水循环再生系统”(water recycle and reclaimed system)是水敏感城市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概念,其利用雨水作为替代水源,将存蓄收集的雨水用于热水供应系统、园林灌溉、马桶冲刷等,再通过建立的循环检测系统对流出水质和水量进行合理管控,将轻污染的灰水过滤后再次投入循环进行三次利用,从而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循环利用。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生态系统失衡、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科学应用雨水处理系统,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的目的,是未来建设城市生态的重要举措。
        2.3构建科学的生态城市空间结构
        生态城市格局是将人们的交通出行、游憩体验与城市环境结合到一起,通过构建生态城市格局,实现城市风貌和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要增强布局的可达性、开放性和连通性,并均衡布置,全面提高社区公园等微小型公园合理服务半径的覆盖率;结合城市设计,鼓励设置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建设屋顶花园,丰富城市第五立面,增加城市绿视率;通过腾退还绿、更新改造等措施,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块等小区域“见缝插绿”,塑造兼具休闲活动、文化传承、景观观赏的公共空间,打造便利开放的口袋公园;针对一些拥有历史文化的古树古木,要结合现有特征,注重对历史文化和生态的保护,新旧结合科学布局,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美感。
        2.4优化绿色运动推广工作
        “绿色运动”是呼吁人类在进行社会及经济行为时,减少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的一种公众参与与领域活动的交流平台。主办方通过公开环境破坏的统计数据、发起环境保护活动等多渠道宣传,凝聚环保共识,塑造了共同精神,为个人与大众之间搭建了双向沟通的桥梁,也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创造了机会。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以“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为理念,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人们保护环境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更宏观的层面上,绿色运动推动了水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能、太阳能、温差能、地热能等可再生性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应用,科学应用这些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现阶段能源匮乏的问题。推广产业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划定产业正面和负面清单,将不符合标准的污染产业清退,对低污染产业排放物进行科学处理。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规划上打造“800米生活圈”,合理布局生活场所和服务设施,减少社区居民的通行时间。
        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城市规划理念,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结合生态环境特性,合理统筹布局绿色资源和要素配置,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的,高质量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从而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城市品质空间。
        参考文献:
        [1]邬冠照.新时期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20.
        [2]刘洋.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
        [3]葛成新.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居业,2019.
        [4]澳大利亚水敏城市设计工作框架内容及其启示[J].肖娅,徐骅.规划师. 2019(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