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 张胜男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张胜男
[导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结合岩土工程实际探讨了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以期能够提升对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
        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安徽省芜湖市  241000
        摘要:本文首先对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结合岩土工程实际探讨了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以期能够提升对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防治对策
        1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 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降雨、降雪等降水因素有关,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雨水带着泥石一起冲下山,形成了泥石流。而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大部分来源于非科学的开采,或者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做好土壤的稳固措施。山体是自然的杰作,是自然的产物,人工对山体进行过度的开采,会大大降低山体的稳定性,尤其乱砍滥伐直接影响了树木对土壤的稳固作用,进而引发了泥石流。
        1.2 滑坡
        滑坡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山体受到地质变化或者河流的强烈刺激后,岩土沿着斜坡出现了自然滑落的现象。引发滑坡的主要原因是频繁的岩土工程建设活动,经常性的岩土施工,强烈的撞击、震动等开山炸石的行为,造成了岩土的松动,最终出现了滑坡现象。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差度较大的地区与频发地震的区域,当降水量足够大的时候,很容易引起滑坡。
        1.3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面变形比较容易理解,产生原因与岩土的不科学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地面塌陷,地面出现裂缝、下沉,都会引发地形的变化。如果地面发生了变形,对整体施工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1.4 崩塌
        崩塌也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当山体或者坡体在岩土施工的作用下,出现了崩裂或者塌陷。造成崩塌的主要原因是毫无节制地开发,严重地破坏了主体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主体的稳定性与防御机制,最终造成了崩塌。
        2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
        2.1 地貌
        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都是影响当地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例如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其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含量较为丰富,因此该地区遭受洪涝的几率也相对较高。除此之外,九江市恰好是主要山脉的发源处,因此地形起伏较大,不同地区的地势落差也十分明显,这也就给山洪暴发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2.2 水文
        区域的水文环境也是岩土工程在开发中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环境对区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面沉降和软土变形上。这也就说明,水文环境主要是对当地的地形构造产生影响,进而引发了后续的地质灾害。
        2.3 地质
        区域的地质环境也是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以我国江西省九江市为例,其地质变化具有多样性,地形景观十分多样且壮观,山体的走向具有平缓和陡峭兼具的特点。同时,九江市的地质种类也具有多样性,各种褶皱的堆积,也给山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裂隙。而山体出现裂隙也就意味着内部的岩体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破裂,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就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危害。
        2.4 人为
        除了基本的自然环境影响之外,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还要归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社会群体对于能源的要求也有了量的提升,过度的资源索取,过度的树木砍伐,都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导火索。除此之外,树木和植被的砍伐也会破坏其原本的生长环境,造成原本山体结构的破坏,并且也影响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循环,大大延长了资源再生的周期。


        3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强化勘探
        岩土工程的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的地质环境,这也是影响岩土工程地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对此,相关主体要从意识上认识到地质勘探的重要性,要对岩土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审查,重点要分析其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相关主体在实际监测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变形监测法,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法以及目视监测法来分析。当面对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时,应当选择特定的监测仪器来分析数据,例如传感器等等。同时,岩土工程管理主体也应当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要对当地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评估,以此来制定出岩土工程开发的具体方案,并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相关主体也不能停止地质勘探的脚步,应当尽可能提高自身工作的准确性,同时也要保证勘探工作能够符合岩土工程的施工进度。
        3.2 强化治理
        地质灾害之所以发生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区域地理环境的状态欠佳,在于其生态系统的循环本身也具有十分明显的脆弱性,并不能完全承受岩土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因此,相关主体应当加强对区域环境的治理,要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染的治理为核心,通过调节区域生态系统的循环来保证岩土工程的后续开展,相关主体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一定规模的植树造林,提高当地的土壤肥力,恢复当地的植被,帮助区域抵挡地质灾害的侵袭。除此之外,部分资源储藏量较充足的地区也应当控制自身的开采力度,例如煤炭和石油等等。生态系统的平衡建设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几率的重要基础,也是为岩土工程施工创建良好环境的必要举措。
        3.3 强化预警
        岩土工程应当重视同先进设备和技术的结合,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报警。相关主体可以引进金信石地质灾害预报报警系统,利用其中的隐患点管理系统,短信预警系统和专家远程会诊系统来完成相应工作。相关单位应当重视对先进勘查和监督设备的引进,要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状况进行全程监督。同时,区域也应当引进系统的定位系统,要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地点和发生范围进行严密的监控。除此之外,区域也应当从宏观上建立起地质灾害报警机制,要保证设备的运行能够对地质灾害做出及时的反应,并保证信息沟通和交流的顺畅。并且,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应当意识到自身的职责与使命要积极配合地质灾害的监督设备,开展自身的工作,要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以此来优化报警机制的建设。
        3.4 强化防治
        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自然角度来讲是无可避免的,因此社会的生产和建设。也会因此而受到相应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主体应当寻找措施和方法来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尽量保护当地的人身财产安全。当地政府应当建立起系统的拦截工程和护坡工程,这一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缓地质灾害的波及速度,同时也能缩小地质灾害的波及范围。除此之外,岩土工程的建设单位也应当提升自身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优化抵抗性能。就崩塌灾害而言,可以采取拦挡,支撑与坡面防护,锚固,灌浆加固,软土加固等方法来降低损耗。就滑坡灾害而言,可以采取排除地表水与地下水,抗滑挡土墙,抗滑桩等方法来降低损耗。就泥石流灾害而言,可以采取穿越工程,拦挡工程,排导工程等方法来降低损耗。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于岩土工程来说,地质灾害防治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是维护区域发展秩序的应有之策,也是提高区域发展质量的有效保证。当然因岩土工程工作流程比较复杂,且任务十分艰巨,所以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落实时间,无法在短期内取得足够成效。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必须投入足够多的重视度,做好对新颖技术、材料的研究。在不断完善施工工艺的过程中,提升地质灾害处理水平,切实提升地质灾害处理能力,在规避损失的同时,保障行业的稳定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元凤.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探析[J]. 河南科技,2018,No.631(05):155-156.
        [2]伊 龙,杨牧青.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技术研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00(021):3330.
        [3]吕权儒.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与防范[J]. 中国高新区,2018,000(013):2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