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护理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荣瑜
[导读] 分析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探究与之对应的护理措施,以求患者能够更好的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探究与之对应的护理措施,以求患者能够更好的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科行心脏介入诊治术938例的患者术后情况进行记录分析,了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有101例,其主要并发症类型为局部出血、肿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恶性心率失常以及局部感染等等。结论: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针对并发症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治疗,以便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降低并发症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并发症;护理
随着心脏病学的发展,心导管技术发展为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学科。我科心导管技术已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心脏起搏器植入、心率失常射频消融等手术。心导管技术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术后护理不当会发生许多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术后重点有效的优质护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病人预后。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科行心脏介入诊治术938例,101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科行心脏介入诊治术938例,男607例,女331例;年龄3岁-86岁;行冠状动脉造影555例,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138例,心脏起搏器植入181例,心率失常射频消融术35例,电生理28例,PTCA治疗1例;手术经桡动脉入路798例,经股动脉入路140例。发生并发症101例,局部出血、肿胀79例,假性动脉瘤7例,迷走神经反射6例,恶性心心率失常6例,局部感染2例,肢体血栓形成1例。
2并发症的护理
2.1穿刺部位出血、肿胀
患者在术后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肿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该并发症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在患者手术时穿刺损伤血管,抗血小板、抗凝剂量与术中穿刺时损伤血管;抗血小板、抗凝剂的应用;止血装置或绷带加压包扎移位;病人不配合、用力不当或术肢制动不良等因素有关。术后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血肿及术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必要时重新加压包扎。由于术中肝素化,术后1h内多巡视,严密观察局部情况,嘱咐病人保持舒适体位,放松心情,密切监测血压,保持血压平稳。本组79例中经桡动脉穿刺的69例,17例在穿刺处,上方4cm-6cm处肿胀,予增多1个止血装置加压包扎;5例在穿刺口处渗血,为压迫穿刺点不正确所致,予拆除原止血,装置重新包扎;47例在穿刺处上方4cm-20cm处肿胀,予纱布包裹一次性采血器置于血管正上方,再予弹力绷带包扎1h-2h。经股动脉穿刺的10例中均为局部肿胀,予延长沙袋压迫和绷带加压包扎时间,经以上方法处理后出血、肿胀均得到控制。
2.2 假性动脉瘤
该病指动脉管壁被穿破,血液自破口流出而被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是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的一种特殊表现,术后数天内形成。心脏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等,预防的关键是减少穿刺损伤,有效加压包扎,减少腹压瞬时增加的机会,严格执行术肢制动、避免弯曲、卧床休息时间。本组发生该并发症的7例患者均为经股动脉穿刺病人,5例在超声引导下重新压迫包扎治愈,2例经外科行瘤体切除+血管修补术治愈。
2.3恶性心率失常
恶性心率失常指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病人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的类型与病变部位有关,慢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右冠状动脉闭塞。前降支病变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开通前降支后血流的重新灌注,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钙超负荷,可引发触发性心律失常。同时,细胞内钙超负荷干扰心肌电位,促成心律失常的发生。
护理措施:24h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心律的改变,如发现室性期前收缩尤其R-on-T型室性期前收缩及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需积极处理。对于心室颤动的病人,电击复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护士熟练掌握除颤仪的使用,每日检查除颤仪的性能,掌握利多卡因、胺碘酮的作用与用法。本组6例病人中4例患者出现室颤经电除颤后复律,再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后心律恢复为窦性心律;2例病人反复出现心脏电风暴,经抢救无效死亡。
2.4血管迷走反射
该病症发生率在3%-5%,多发生于术后拔除动脉鞘管时。与病人情绪紧张、股动脉鞘管拔出时疼痛刺激及鞘管刺激血管壁引起反射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血压降低、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治疗以提高心率、保证心脑灌注压、补充血容量为主。
护理措施:拔鞘管前做好健康宣教,告知拔鞘管时的感受,消除紧张心理;拔鞘管时局部皮下注射利多卡因,缓解疼痛刺激;充分扩容,严密观察心率、血压、面色、出汗等;维持静脉输液通路,拔管时备好急救药品。当迷走反射发生时立即使病人头偏向一侧,中流量吸氧,遵医嘱予静脉注射阿托品对抗迷走神经作用,提升心率,使用多巴胺维持血压,至血压、心率稳定。本组发生6例迷走反射,均发生于股动脉鞘管拔出时,经积极处理后病人症状改善。
2.5肢体血栓形成
卧床时间长,血流缓慢,造成血.液的淤积;抗凝不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凝聚的能力增强,导致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术后合理应用抗凝剂,细心观察病人穿刺侧肢体部位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若出现持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低、病人怕冷、肿胀肢体麻木等症状,提示有早期血栓形成,应及时采取溶栓治疗。本组1例肢体血栓形成,发生于IABP治疗病人,经及时采取溶栓治疗,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等处理后症状消失。
三、护理注意事项
对于实施了心血管介入治疗术的患者来说,其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比较大,针对不同类型的并发症,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予以护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升护理治疗效果。而在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护理时实际上也有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护理技能培训,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是在不断更迭的,心血管介入术的适用范围也将会不断增加,此时如果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停滞不前,那么在进行并发症护理时,可能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护理效果与作用,所以说,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新型的护理技能。此外,还需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促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危害,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便在后期的护理中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解决好现存的并发症问题。
总之,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使用频率将会越来越高,针对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时的做好护理工作,根据患者实际并发症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促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梁小琴.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5):191-192.
[2]黄英.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6):166.
[3]潘明双,薛佟,张伟.浅析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2):1541-15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