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喻婵
[导读] 研究产褥期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产褥期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5月-2020年4月间收治的134例剖宫产产妇,根据产妇的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后,实验组产妇接受产褥期护理模式干预,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产妇心理状态评分以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示,实验组为1.49%(1/67),对照组为10.45%(7/67),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产妇的SAS评分、SDS评分以及SNCS评分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护理中,采用产褥期护理模式干预模式能够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提高产妇对护理满意度,改善不良情绪,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
       关键词:产褥期护理模式;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心理状态

    前言: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剖宫产产后的严重并发症,不仅增加了产妇躯体痛苦,也会延长产妇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部分产妇会发展为肺栓塞,影响生命安全。现代研究证明,科学的护理干预对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院在产妇护理期间,积极创新原有的护理方法,将产褥期护理模式应用到临床上,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满意,详细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34例剖宫产产妇,本组产妇的入选时间为2018年5月-2020年4月,根据产妇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产妇67例,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9.65±2.95)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05±0.74)周。对照组产妇67例,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04±3.05)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17±0.61)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在剖宫产结束后,护理人员随时测量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记录产妇子宫收缩以及恶露情况,避免感染发生。同时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宣教,简单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注意事项与危害,引起产妇重视。
实验组产妇接受产褥期护理模式干预,基本方案为:(1)在剖宫产手术前,护理人员要注意评估产妇的基本情况,包括血压血糖变化、静脉曲张、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式的孕妇要引起重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宣教,介绍剖宫产的基本过程,并重点突出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关的知识;强化与产妇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产妇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主动关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在剖宫产手术中,护理人员协助孕妇保持舒适体位,在手术开始后,护理人员尽量选择上肢部位做深静脉穿刺,并注意避免反复穿刺同一条静脉。(3)在手术结束后,对于穿刺的静脉做好保护,通过热敷的方法加快穿刺部位的血液流通,这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在术后指导产妇及时进食,一般在术后6h可食用流质食物,所以护理人员可叮嘱家属准备好高维生素、高纤维以及低脂肪食物,每天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避免便秘。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维持舒适体位,避免压疮等并发症发生。(4)术后尽早开展肢体功能锻炼,一般在术后次日,护理人员可协助产妇取半卧位,进行下肢肌肉按摩,在产妇感受到肢体舒适后可做足背、踝部以及下肢的屈伸工作;适当的抬高床脚有助于加快静脉回流,所以护理人员可根据产妇的躯体感受,将床头抬高40-60°;术后8h,护理人员可协助产妇做下床活动,根据身体耐受性调整运动时间,强化身体血液流通。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同时使用SNCS(护理满意度量表)[1]记录两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得分越高证明产妇对护理的认可度越高。使用SAS、SDS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记录产妇的心理状态变化,得分越高证明产妇的不练情绪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数据差异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卡方值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结果
两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实验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5%,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x2值=7.529,P=9.518。同时两组产妇的相关临床指标显示,实验组产妇的心理状态评分以及SNCS评分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相关资料见表1。
表 1两组产妇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护理满意度()


3.讨论
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集中在人体下肢位置,治疗难度大,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医疗卫生问题,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发现,剖宫产产妇与自然分娩的产妇而言,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这是因为在剖宫产手术会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并引发血液高凝现象,降低血运速度,最终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目前临床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尚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在临床干预阶段,护理干预成为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键内容。
在本次研究中,本文详细研究了产褥期护理模式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价值,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发现,实验组产妇在接受该护理模式干预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仅为1.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5%,数据差异显著(P<0.05);同时在比较两组产妇的相关临床指标后,发现实验组产妇的心理状态评分以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证明,产褥期护理模式具有满意效果。
本文研究发现,产褥期护理模式充分结合了围术期护理、循证护理医学的优势,护理人员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产褥期护理模式,实现了护理方法的转变,与传统模式相比,产褥期护理模式并非单一存在的护理手段,其各种护理方法考虑到产妇的特殊需要,因此在临床护理阶段,能够构建个性化的护理方法[2]。从我院经验可发现,在产褥期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通过完善护理路径,能够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做出全面干预,所以各种护理方法能够针对性解决传统护理模式中的不足,加快护理模式的变革,所以能取得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产褥期护理模式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中具有显著效果,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亓爱英.精细化护理模式对剖宫产产妇康复与提升产科护理质量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3):28-30.
[2]吕颜杰.19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研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3):118+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