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的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姚末云
[导读] 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摘要】目的: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通过手术室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合理应用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沟通有效率、护患纠纷率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研究对象护患纠纷率较低(P<0.05);观察组、对照组病例对护理结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治疗环境等护理满意人数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进行干预能有效的减少护患纠纷率,提升护理满意率,对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心理护理;护理效果
手术会引起一定的风险以及创伤,手术患者通常会由于担忧、害怕等而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不良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以及局部功能产生影响,最终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恶心呕吐等表现,以上症状的发生会导致患者的心理痛苦有所增加,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理、生理引起双重伤害[1]。目前,随着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大心理护理力度对提升整体护理工作中有着促进的作用。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不但能使患者由于手术产生的不良心理应激源明显减少,还可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加快患者疾病恢复速度。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手术室患者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等干预,现将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收集时间: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集此阶段内到我院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6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以对照组、观察组区分,每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范围为18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45.85±12.3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为18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43.15±11.28)岁。观察组、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大(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手术室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主要是完成健康教育手册发放、手术流程简单介绍、用药指导、疾病监护等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观察组的常规护理措施与对照组一致,同时联合心理护理进行干预,主要措施体现如下:(1)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室护士在术前开展心理护理期间需要对患者性格特征、身份背景、病情等进行了解,对患者的顾虑给予明确,以便能开展有效性、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式。巡回护士在手术前1天需要加强术前访视工作,根据尊重对方、以礼待人的要求和患者沟通焦虑,对于患者的护理需求有着足够的了解,从而提升患者的信任感。通过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干预,促使不良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纠正,同时将手术室医生资质、设备以及技术等告知患者,确保患者对手术成功案例有所了解,促使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得到明显增强。告知家属鼓励以及关心患者,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治疗。通过呼吸训练法、音乐疗法等将患者注意力明显转移,确保患者心情处于放松的状态。护士在沟通期间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绪,防止出现不耐烦的情绪。(2)术中心理护理:在手术准备期间需要将术中流程详细的告知患者,应该通过温和的预期和患者进行沟通,以便能提升患者的配合,防止对患者肢体拖拉的情况,要选择敏捷、轻柔动作。同时需要将患者手术期间可能产生的不适感、麻醉感受告知患者,让患者了解到手术期间可能产生的声援,通过肢体抚慰、眼神肯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鼓励。(3)术后心理护理:完成手术后需要将患者皮肤上的消毒剂、血迹等干净的擦拭后,对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给予严格观察,同时将患者护送回病房。等待患者麻醉药物消退之后,告知患者术后镇痛注意要点,将术后的注意要点告知患者与家属,重视和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在术后回访期间通过自然、柔和的表情对患者表示关心的态度,防止出现对情绪产生影响的事物以及话语。
1.3临床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护患纠纷发生率。
(2)护理满意率:记录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结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治疗环境等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2.0统计学软件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工作,采取率(%)表示计数数据,以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各项计数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护患纠纷率
    观察组、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人数分别为1例、9例,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患纠纷率[n(%)]


2.2对比两组护理满意率
    对照组病例对护理结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治疗环境等护理满意人数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率[n(%)]


3 讨论
手术室主要是抢救、治疗患者的主要场所,能促使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明显提升。但大部分患者在开展手术治疗期间会发生无助、恐惧、担忧等负面心理,不良的心理问题会导致患者手术产生的应激反应明显增加,导致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2]。为了促使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应该将手术室护理模式进行合理调整,对患者的生命价值给予全面尊重,使患者的身心状态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全科医学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已经开始通过“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模式取代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在转变护理模式的情况下不但需要护士的护理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还应该确保心理护理知识处于良好、专业的状态内,对患者的护理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实施针对性的身心护理,促使护理有效性有所提升[3]。手术室作为心理护理的重要场所,需要特别重视心理护理的内容,手术室通过积极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不但能够有效的延续优质医疗服务的内容,还能对患者的生理、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表示采取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确保患者维持平稳的心理状态,且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促使术前紧张情绪明显缓解,使生理指标处于稳定的状态内,促使影响手术安全性的因素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有着极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歌. 手术室心理护理对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J]. 西藏医药,2018,39(06):116-118.
[2]崔艳艳. 优质护理服务联合心理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4):115.
[3]韩玉. 分析心理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应用到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7):115-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