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对相关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中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进行就诊的心理疾病患者中选取84例患者,将该部分患者随机分为各有42例患者的两组,分别记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心理护理进行干预管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管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焦虑及抑郁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神经门诊就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管理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况,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神经内科;心理护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
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就诊的患者多为术后康复期的中老年患者,疾病多为脑栓塞、脑卒中等,由于该部分患者在肢体运动、语言及认知等方面存在部分障碍,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治疗,使其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因此对该部分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极为重要[1]。现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相关疾病患者中抽取84例,进行不同护理方式效果的探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中就诊的心理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抓阄法,将所选取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对照组(n=42),分组情况为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各有22例、20例,患者年龄46-76(62.34±3.25)岁;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各有23例、19例,患者年龄45-78(63.05±4.69)岁。将上述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管理。观察组使用心理护理进行干预管理,具体操作如下:①改善治疗环境,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人,接诊时医护人员应使用温柔和蔼的语言及语气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禁止使用恐吓性、暗示性的语气。②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该疾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多与其家庭及相关变故有关,医护人员要保持足够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并根据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对其进行疏导。③辅助其他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可指导患者阅读书籍、听音乐或进行适当的肢体康复运动。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患者入院就诊时需要热情服务,在患者出院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实时情况,多多鼓励支持患者。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与抑郁情况。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价,该量表采用29分制,若患者最终所得分数越高,则说明该患者的焦虑情况越严重。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价,该量表采用100分制,若患者最终所得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抑郁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所获取数据均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使用均数±标准差(±s)对计量类数据进行描述,比较数据时采用t检验,当P值<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HAMA评分、SD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A评分、SDS评分比较(±s)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在神经内科接诊的患者中多为中老年群体,多因疾病对其身体的折磨或家庭、社会等因素使其出现厌烦不安、抑郁焦躁的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心理护理中,通过治疗环境与医护人员语气的改善,让患者感受到爱的存在,保持交流并通过其他辅助方式,引导患者从心灵上走出阴暗,进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与负面情绪[2]。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HAMA评分、SDS评分使用较常规护理干预患者的相关评分显著降低(P<0.05),这一结果与徐科军[3]在相关研究中所得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宁.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管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4):404-405.
[2]郭晶,闫雪华.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0):151-152.
[3]徐科军.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7):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