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业丽
广西岑溪市人民医院 543200
关键词:综述文献;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护理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包括体重的控制、吸烟以及饮酒、运动的不足、室内工作导致日照不足等[1]。其中老年人、绝经女性等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有了显著的升高,在临床众多老年骨折患者中,因骨质疏松而导致的骨折占87%。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骨衰竭,此病是由于骨质含量降低以及骨组织微结构遭到破坏致使脆性骨折的发生[2]。由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人民对于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效果期待值高,故本篇论文所旨在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所得结果如下:
一.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性骨折其危险性的判断由骨质量以及骨量组成,对以上两个数据进行检测可作为其危险性的评价标准[3],人体骨骼等多种生物力学数据都能够作为其风险因素,其中骨密度(BMD)是我们最容易检测到的一项数据。
1.骨密度(BMD):作为临床对骨质疏松症(OP)的重要诊断依据,就目前临床诊断来看,由于大多患者有意识的接受过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指标无法明确的对该类患者的危险因素作出有效的评价,骨密度指标仅针对未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而具有抗骨质疏松治疗史的患者该指标结果不具有意义。
2.年龄因素: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有着显著上升,两者成正比。人在年龄增大的同时骨量随之降低,从而带来了脆性骨折发病率的增加[4]。老年人自身再生功能以及愈合速度的降低,导致骨折后的恢复以及后续康复难度极大。
3.骨形态、转换:在骨形态中最具代表的是股骨颈的形态以及其皮质薄厚程度,张雪琳等[5]的研究表示,绝经后的女性股骨颈皮质在一定程度上较前变薄,股骨颈较前增长,加大了其骨折的风险,故骨转换的监测对于骨折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骨转换发生在骨小梁的表面,然而骨质疏松会使得骨小梁变大,进一步加大了骨松质高的部位发生骨折的几率,例如股骨近端以及椎骨等的骨折,往往是因为骨转换的异常导致的骨折。
4.性别因素:彭鹏、王立恒[6-7]等的研究表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发生骨折的几率较男性更大,产生这种不平均发病的因素较多。目前临床认为,女性由于绝经的原因导致骨转变,其次由于女性分泌雌性激素分泌异常而导致。降钙素的分泌以及抑制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之间作用,都与雌性激素的分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雌性激素分泌减弱,将发生负钙平衡,骨形成低于骨吸收,加重骨质疏松,使得骨折风险亦增大。
5.脆性骨折病史:患者既往有脆性骨折病史的,往往发生二次骨折的几率较高[8]。脆性骨折对于患者二次甚至是多次骨折的预测,较骨密度指标来的更为确切。
6.跌倒因素:跌倒是造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陈嵘等[9]学者表示:肢体类骨折与跌倒的关联性很高。由于患者骨质疏松,骨质脆性较正常增大,外力能够轻易对其破坏。而目前临床的髋部以及四肢部骨折其中90%患者是由于跌倒造成骨折。由于患者骨质疏松,骨质脆性较正常增大,外力能够轻易对其破坏。
7.生活方式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饮食上对蛋白质以及钙类、维生素的摄入不足,生活上运动、日照的不足,同时睡眠不足导致的免疫力低下亦是导致骨质疏松的诱因。
8.体重指数因素:陈嵘等研究表示瘦小者发生骨折与骨密度有着密切关系。体重指数高的人群,骨负荷较大,骨质较强,骨折风险低;体重指数低的人群,由于骨负荷较低,骨折风险与之成反比。
9.其他因素:种族因素:亚裔种族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较高;其他疾病诱发:胃肠道吸收较差、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甲亢;服用药物:镇静安眠类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等;都可诱发骨质疏松,从而增大骨折风险。
二.护理干预
优质的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二次骨折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加强患者的防治意识[10]。优质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更加系统的了解疾病的机制,让患者学会更加合理的饮食,对运动以及日晒的增加都是能够使骨折风险降低的[11]。积极地沟通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适当的护理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焦躁的情绪,帮助患者排解孤独。
1.护理心理干预:丘雪梅等[12]研究表示,护理心理干预在护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许多病患由于年龄较大,对医疗手段的不够理解尤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以及骨折关系,如何针对治疗,这些专业的东西很容易让患者产生误解,有的患者对医生极易产生抗拒的心理。此时优质的护理心理干预就变得尤其重要。
积极地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不良心理情绪,帮助患者理解治疗方案,尽可能地加强医患沟通,解决医患之间问题,还能够帮助患者及时排解心理不良情绪。
2.生活护理干预:王艳红[13]等研究表示,由于骨折患者需长期卧床,需定时翻身、擦身、按摩,防止压疮以及肌肉萎缩,对后续患者骨折愈合以及康复产生影响。在术后如何进行系统的康复运动,在运动的同时又避免患者再次骨折,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以及专业的运动指导,使患者在系统以及科学的方式下康复。
3.饮食护理干预:健康科学的饮食对患者病情以及后续康复起着积极作用,给与适量蛋白质、钙质有助于患者骨愈合,及时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也能起到辅助患者康复的作用。由于患者的口味不同,对患者进行饮食定制,能加强患者对各种元素的摄入,也能使患者心理舒适,加强愈合、康复效果。
4.并发症护理干预:朱佩佩等[14]研究表示,骨折患者长期卧床的特殊性,更有甚者需要靠导尿来排泄,导致该类患者产生多种并发症,例如压疮、尿路感染是最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对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手段,其一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定时翻身、定期拍打肌肉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定期查看患者的排泄物,观察其是否存在感染,一旦感染立即处理,及时报告给医生;其二是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如何清洁患者,防止压疮以及尿路感染等方式方法。
5.安全宣教干预:蒋静等[15]研究表示,由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极易发生二次骨折的特性,对此应予以重视,患者在住院期间尤其注意上下床以及浴室防跌倒,嘱患者在院期间除去沐浴时严禁穿无后跟、鞋底磨损严重鞋子,浴室内外铺设防滑垫,避免患者在院期间的二次骨折。出院后安全教育干预也能起到降低患者二次入院的几率,嘱患者改变起居环境,清除不必要的障碍物,适当使用手杖或助行器等工具,避免二次骨折。
6.后期康复指导干预:俞云峰等[16]有研究表明后期饮食运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二次骨折有着密切关联;对出院进行出院评估以及后期康复指导,例如出院后的饮食指导,嘱以合理高蛋白高钙质饮食;系统的后续锻炼同时也影响着患者后期骨质质量,在有一定日照的情境下运动能够促进钙质吸收,加强胆固醇转化。同时运动又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加强患者平衡感,日积月累的锻炼使患者神经以及肌肉系统对抗创伤能力以及骨微结构较前增强,更好的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颜丽芬.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干预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0,17(1):275,277.
[2]蔡凯文,卢斌,罗科锋, 等.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邻椎骨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19,39(17):1087-1095.
[3]黄顺水,程翰林,王建华, 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7):180-181.
[4]孙月钊,郭宁国,强晓军, 等.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7):79-81.
[5]张雪琳.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双足与保健,2017,26(010):128-129.
[6]彭鹏,林伟基.珠海市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19(5).12.
[7]王立恒,迟晓飞,王晓光,等.大连市内四区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7).143-156
[8]姜淑平.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8,7(2):105,108.
[9]陈嵘,田磊,王慧.老年人群发生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7(12):13.158
[10]刘琨,陈静,张鑫雨, 等.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19):3712-3715,3758.
[11]朱蓓蕾.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8,(23):151,153.
[12]丘雪梅,王玉翠,黄志玲.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药,2018,031(004):935-937.
[13]王艳红,刘娜.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J].世界临床医学,2017,011(013):111.
[14]朱佩佩,曹玉霖,刘勇,等.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再骨折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21(11):1005-1008.
[15]蒋静.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与护理方式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05):196-201
[16]俞云峰,龚震文,王善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7).13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