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和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彭靖华 熊啸(通讯作者)
[导读] 对临床血液内科患者开展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使用PICC导管术和颈内静脉置管之间是否有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
        彭靖华  熊啸(通讯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 对临床血液内科患者开展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使用PICC导管术和颈内静脉置管之间是否有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总结临床治疗应用方法的成效,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和方法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本院血液内科所有所收治的患者中抽取72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按照其使用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一致,仅有在输液治疗方法方面的差异,对照组患者使用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PICC导管术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之后的一次穿刺成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置管时间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估最终临床有关静脉治疗方法应用之后的效果以及成效。结果 结果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一次穿刺成率更高(P<0.05),而且其置管时间更长(P<0.05),这说明在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方法的情况下观察组患者的有关方法成功率更高而使用时间更长。结论 临床血液内科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PICC导管要比颈内静脉置管效果相对更好,取得了使用时间更长、并发症更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的结果,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以及经济能力、治疗需求进行针对性应用,保障最终临床静脉治疗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PICC导管术;颈静脉置管;血液内科;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引言:
血液科具备较强的特殊性,临床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都需要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使用一些化疗药进行治疗,这样的方法对于外周静脉来说会产生较大的刺激,如果出现渗漏的问题,会对周围组织和神经产生损害,因此中心静脉输液应用就具备着一定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合理选择相关方法应用之后效果更加积极[1]。进行方法选择的过程中,PICC导管术和颈内静脉置管都是相对较为常见的中心静脉输液法,但是两种方法和措施的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之处,为了更好选择适宜性的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还需要加大临床的研究力度。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PICC导管术和颈内静脉置管存在着置管时间的差异,具体并发症和效果都有所不同,还需要契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患者开展治疗[2]。基于此,本次研究着重对比血液内科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应用这两种方法之后,哪一种方法取得效果更好,带来影响更积极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2例血液内科进行中心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均为本院相关群体中选取,然后按照其应用方法的差异,将使用PICC的患者设定为观察组(n=36),而使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n=36)。患者年龄在47-81岁之间,平均(64.5±3.2)岁,均为血液科进行化疗患者,没有其他恶性肿瘤或者精神疾患,也没有影响管路留置的药物或物理治疗。满足这些要求之后,所有患者彼此之间高度相似(P>0.05),意味着患者彼此之间进行不同方法对比的结果是可以进行参考的,满足了对照试验的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治疗,患者抬起背部之后头向左转。利用单腔16G中心静脉导管在锁骨前方和侧面形成的三角顶点位置进行穿刺,一般针和该点位的角度为45度,指向右乳头并在锁骨外侧进入,抑制进入到锁骨中部,在三分之一处接合针。进入血管之后按照其血液返回的颜色和压力等方面情况确定静脉进入,并及时取下注射器避免进入空气,快速插入导丝,如无阻力进入则可以保障导丝进入了导管。取下针头保留导丝,然后用手术刀切入皮肤,沿着导丝将其下放到中心静脉,然后保留导管,让其尖端位于右心房或者是心房一部分附近的上腔静脉里。
观察组患者使用PICC导管术,取单个腔静脉导管选择外周静脉进行穿刺,患者保持水平位置让手臂与身体垂直,选择肘部中央静脉或者头静脉,测量其穿刺点到诶股距离,消毒之后沿着静脉进行穿刺[3]。将导管插入其中之后,再确定位置悬连接接头,进行穿刺点消毒然后进行固定。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分别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操作之后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情况进行对比,并发症具体包括了导管脱落、感染、堵塞,发生率越低表示患者治疗方法应用效果越好。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t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较为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情况对比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总体的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而且分别开展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明显提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情况对比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情况对比


2.2两组患者临床导管留置时间情况对比
而分别采取不同方式的干预最后,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得到了明显提高(P<0.05),证明其临床效果更好。两组患者临床导管留置时间情况对比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导管留置时间情况对比


3.结论
通过广泛的临床应用可以发现,PICC导管术与其他方法和措施存在着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尤其与传统方法相比更加安全有效,一般不会受到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影响,操作简单快速而且伤害较小,对于血液科患者来说尤其适用[4]。在进行治疗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患者大多数都需要进行化疗,化疗药物对于静脉会带来很大程度的刺激,而PICC导管则可以较好的减轻药物治疗对于静脉所带来的的刺激,尤其适用于大多数不适合侵入性手术操作的血液病患者,以避免因凝血功能的问题导致治疗风险的提高。导管三通阀能够防止血液回流,而且不需要用肝素进行抗凝封闭,操作更加快捷有效。和普通穿刺方法相比,能够保护外周静脉没有出现渗漏的风险,进一步减少感染、静脉炎等方面的发生概率,也可以避免由于化疗药渗出导致的周围组织、神经和血管的坏死,提高药物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治疗可能会带来的痛苦。
相比之下,颈内静脉置管操作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操作,其自身就会带来一定的感染、堵塞以及定位失败的风险,后期维护难度更大一些,使用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PICC的应用优势更加明确,可以避免出现较多的实际性问题,改善其治疗效果,避免因穿刺过深导致的损伤,效果相对更好。通过对比应用发现,此类方法并发症明显更低,穿刺成功率得到了提升,最终效果更好,不会损伤浅静脉附近的动脉,保留时间更长。在未来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此类方法的改善,以缩减其操作对于患者带来的痛苦,改善其应用成效。
如上所述,临床进行血液内科疾病治疗的过程中,PICC导管术的应用要明显比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更好,留置时间更长而且风险更低,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临床应用,以保障患者顺利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海红, 薛雷, 王莉莉,等. 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19, 2(5):333-335.
[2]孙凌, 梁菜兴, 尤晓玲,等. 两种不同压迫止血方式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 广西医学, 2018, 040(001):109-111.
[3]邱琴, 符代雪, 詹丽,等. 腔内心电图定位联合颈内静脉阻断法在神经外科PICC置管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 021(015):1736-1740.
[4]杨静. PICC置管过程中阻断与不阻断颈内静脉对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及置管时间影响的研究[J]. 全科护理, 2018(24):3003-3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