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赵小丽
[导读]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和方法。
        赵小丽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73005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和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全部患者都接受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利用随机数方法分成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40例患者。结果:接受护理之后,优质护理组中15例患者溶栓成功,常规护理组中11例溶栓成功。优质护理组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质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能提升护理满意度,保障治疗效果,有着较高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优质护理

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意义在于再通血管,回复患者缺血脑组织的功能,这样能挽救缺血但是仍然存活的脑组织,有利于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比较紧迫,治疗时间越早,那么患者神经功能回复的可能性和程度会越理想。通过应用优质护理的措施,能保障治疗效果,以下是具体研究内容。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全部患者都接受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利用随机数方法分成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优质护理组包括40例患者,有16例女性和24例男性,年龄在38岁到77岁之间。常规护理组包括40例患者,有17例女性和23例男性,年龄在32岁到75岁之间。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在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检查,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施规范的健康教育,落实常规护理措施。
优质护理组实施优质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方法如下:第一,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之前的护理措施:患者入院之后第一时间通知卒中病房,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和药企,做好药品和器械方面的准备。护理人员及时和家属、患者沟通,讲解治疗和疾病相关的知识,保证患者做好心理层面的准备,保障他们配合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第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重视控制静脉输液速度,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和血压变化。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激动的情绪,应稳定患者的情绪,安抚患者。第三,结束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这个阶段应重视并发症护理,关注患者在各方面体征数据的变化,避免出现肺部感染或者压疮等并发症,利用鼻饲等模式加强营养支持,科学组织患者参与康复锻炼,有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
1.3评价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实际效果,调查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记录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4统计数据分析
本研究相关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效果
接受治疗之后,优质护理组中15例患者溶栓成功,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共24例,病情没有明显变化的患者1例。常规护理组中11例溶栓成功,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共22例,病情没有明显变化的患者共7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
接受治疗后,优质护理组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施治疗之后,优质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如果患者的脑组织长期处于缺氧和缺血的状态,可能产生脑神经功能的严重损伤。当前应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发挥一定的效果,能尽可能降低脑神经功能受损伤程度,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在优质护理过程中,应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重视细节层面的护理。在护理中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尽早实施针对性药物治疗。在溶栓流程中,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和神志的变化,了解患者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实施优质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针对肌肉力量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研究中,优质护理组中15例患者溶栓成功,常规护理组中11例溶栓成功。优质护理组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组,优质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构建静脉通道过程中,保障溶栓药物输入静脉的准确性,不能受到患者肢体活动的影响,防止出现药物外渗问题。在溶栓中,还可能出现出血现象,这是最危险和常见的并发症。溶栓可能引发两种类型的出血问题:第一是表面出血,患者牙龈部位会出现出血,穿刺部位也可能出血。第二是中枢神经系统、脏器、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出血[1]。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静脉穿刺部位、瞳孔部位,了解患者的瞳孔情况和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有呕吐或者头痛等症状,针对患者的异常情况实施必要的处置措施[2]。脑组织血液再灌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损伤,进而出现急性颅内压提升和脑组织肿胀问题。如果患者出现瞳孔不对称、呕吐或者头痛问题,提示可能产生脑水肿,应尽快实施脱水治疗。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障溶栓治疗的效果,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比较高。
参考文献:
[1]丁立东,肖章红.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12):1344-1345-1346-1347.
[2]黄菊华,张甘棠,周宾华.溶栓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0):1411-1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