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对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质量及成功率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文燕南
[导读] 探究PDCA循环对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质量及成功率的作用。
        文燕南
        宁乡市人民医院,湖南 宁乡 410600
        【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对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质量及成功率的作用。
方法:本次实验中将50例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例,所有患者均在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入院。对照组行传统护理模式,试验组行PDCA循环护理模式,通过临床数据将两组患者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护理后患者一次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检查期间心率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对比分析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不仅有助于提高检查成功率,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心率过快影响检查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全面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质量;成功率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是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种较为安全的诊断技术,主要作用于评价冠状动脉血管的走向、数量以及畸形等,具有诊断准确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对实现冠状动脉疾病有效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但由于患者检查过程中普遍存在呼吸过快、心率偏高以及咳嗽等,严重影响检查质量和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在实验过程中将对50例患者进行观察,深入探究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质量及成功率的作用,现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实验期间对50例接受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总结,选取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同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女性患者11,男性患者14例;年龄在45-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45±4.12)岁;心率在61-67次/min之间,平均心率为(63.21±3.39)次/min。试验组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12例;年龄在46-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21±4.89)岁;心率在60-68次/min之间,平均心率为(63.15±3.58)次/min。当P>0.05时表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心率等一般资料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在实验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而试验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1)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检查质控小组,组员由经验丰富的科室护士以及操作技术高超的影像科医师组成,并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制定干预措施、操作规范,进一步保障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同时,医护人员需要明确检查操作规范,其中包括冠状动脉检查准备、检查措施、注意事项以及图像标准等,让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检查标准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检查的质量。此外需要加强医护人员护理培训,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演示说明,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检查步骤和要求,从而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效率。(2)检查知识宣传。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相关的知识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检查操作产生新的认识,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系统呼吸训练,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将双手放置于腹部,然后慢速吸气,当患者吸气至最大限度时让其屏气5-8s,随后慢速经口呼气,通过反复训练改善患者屏气耐受表现。(3)情绪安抚。由于患者严重缺乏对造影检查的认识,使其存在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查效果。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向其介绍检查步骤以及检查设备,使患者正确认识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安全性,从而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同时医护人员可以为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并引导患者闭目凝神,从而使其放松身心,进一步保障检查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对两组患者的检查指标进行评测,其中包括一次检查成功率、检查时心率,通过医护人员的测定、记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检查时心率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一次检查成功率以(%)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代表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具备对比分析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检查指标进行观察对比,数据表示试验组在接受PDCA循环护理干预后一次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照组组患者检查时心率显著高于试验组,组间对比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具备比较分析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指标


3讨论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因此临床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应用于患者诊断过程中,这种新型检查技术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疾病情况,便于临床开展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2]。PDCA循环护理模式是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检查质控小组、检查知识宣传、情绪安抚等,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检查操作要点以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增强医护人员对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认知[3]。同时PDCA循环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检查中突发情况的发生率,从而保障临床检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干预后一次检查成功率为44.00%,而对照组一次检查成功率为20.00%,同时对照组检查时心率明显高于试验组,比较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具备分析意义(P<0.05)。
综上所述,PDCA循环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检查质量,可以作为临床实践中的首选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锦萍.PDCA循环对CT室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质量及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9):151-153.
[2]高杰,荆丽凯,李怡昉.PDCA循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运动康复中的应用[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9,17(1):31-32.
[3]何森,廖行,张鑫, 等.探讨PDCA循环法在冠状动脉介入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4):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