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我国的初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语文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渗透
前言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的向往,实现社会注意文化的繁荣与稳定。因此,在十九大结束之后,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教育方面而言,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两大方面也都在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目的让更多的中华传统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学生们能够耳濡目染,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而语文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传授文化知识,弘扬文化精神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理所当然的是这次改革的重中之重了。在当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互联网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但也恰恰因为互联网如此普遍,在互联网世界中也便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学生们缺乏辨别能力,所以,防止学生们接触到互联网上不良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就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来要求,教师们要担任起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的角色,主动承担起传递传统文化的责任,不断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使得学生们的成长更加全面,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的要求。通过课堂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加以熏陶。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拥有重大意义的。
(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新一轮课改之后,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例显著增加,学生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明显加深,与此同时,也更能有效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能够有效促进中华文化的弘扬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于教学之中,能够十分有效的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脑海之中。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然成为定局,其他国家的文化在我们国家之中的传播也是越来越多,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也更能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进程,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最为有效的途径。
(三)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形成各种观念的一个重要时期,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是非观与世界观有良好的帮助,并且能够让学生们更为清晰的感受到人文主义情怀,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正确是非观,世界观的独立的人。与此同时,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应该传递给学生们的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这样在学生们充分了解传统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够使学生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学也还是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并非真正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之中。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们可以说只是考试机器,学习也只有应付考试这唯一目的,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必然是不会牢固的,随时间流逝便逐渐忘去,也就导致语文教学的价值无法实现了,而初中阶段也正是学生们培育各种观念的重要时期,这也就将对学生们今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所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语文课堂之中,为初中语文课堂加入新鲜动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让语文课能够真正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潜移默化的提升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提出新一轮课改方案之后,明显可以发现新的语文教材中是融入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因素的。这同时也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们要充分研究教材内容并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并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完美的将这些精华渗透于课堂之中,传达于学生心中,努力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伦理文化的渗透
我国古人处理各种关系时所遵循的准则也就是所谓的传统伦理文化,其包括人伦关系,天人关系以及自我修身。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古人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伦理作为自己心中行事的准绳,我们的社会定然会更加繁荣昌盛。正如上文提到几次的一样,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是非观,世界观以及其他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将更多正确的观念植入学生们的心中,坚定个人行事准则,以达到自身与社会均良好发展的最终目的。
比如说,在《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篇课文中,孤独的牧羊人便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自己植树的动力,把一个原本荒凉的地方凭借一己之力种满了树,使人们又多了一个适合生活的家园。当分析这篇文章的主旨的时候,笔者说道“地球在我们人类的过度活动之下已经是伤痕累累了,并且可能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了,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主张便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这也是对我们人类的一个启示。”老师通过对学生解读这篇文章,帮助学生们对于中华传统伦理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使学生们对于人伦关系以及天人关系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一直所保留的礼节,风尚以及所形成的习惯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民俗,并且给我们的生活和行事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依据,并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在初中语文课本之中是有很多关于中华传统民俗的介绍的,让学生们多多接触这些文章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的浓烈兴趣。
比如说,初中教材中有篇文章,名叫《社戏》,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能够清楚的从作者的介绍中了解到社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包括社戏的由来,人们在庆祝社日时的习惯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随后再与我们所生活的地区的民俗进行对比,进而对于传统民俗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当然也给学生们的学习增加些许乐趣。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之中更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以便能够更好的传递给学生。
(三)传统思想文化的渗透
众所周知,儒、释、道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在如今,传统思想文化又被重新定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仁义”在儒家思想里不论古今都是被极力推崇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上,这些传统的思想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学生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就是儒家思想“仁,义,礼”的完美体现。而这种精神也鼓舞了许多文人志士,让他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论何时都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惧强权。并且直至今日,这几句话依然被奉为经典,有的人以此作为约束自己的准绳。将这种传统思想文化带进语文教学课堂中去,教导的是让学生们成为一个有坚守,内心充满正义的人,并在今后的成长之中不断去发挥自身的价值。
(四)传统礼仪文化的渗透
“礼仪之邦”,是自古以来所有人对于我国的称呼,那么在传统文化之中,传统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礼仪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是十分有利于学生们学习各类礼仪,养成知书达理的美好品德的,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做到知分寸,明事理,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道德品质。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次以“尊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去搜集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故事,再拿到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并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并将其与当今有关于礼仪的热点话题进行对比,展开讨论,最后取长补短,完善自身,让学生们对于传统礼仪文化又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这点对学生们的成长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五)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
说到传统,那么传统节日便不可不提,但随着当下的潮流趋势,洋节似乎是更受人们的喜爱,影响越来越大。正因如此,我们的传统节日逐渐被人遗忘,其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是无人问津了。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更应当承担起传统节日介绍的重大节日,带领学生们慢慢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比如《春酒》这篇课文,就涉及了我国农历春节的许多相关习俗。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也可以提出问题,问问同学们每年是怎样度过春节的,这样既为了往下讲解课文做了铺垫,也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随后就可以同学们一起探讨并作出更多关于春节的补充介绍,自然而然的就将传统文化节日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去了。这样以来,学生们理解课文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拥有更多的情感共鸣,最重要的是这将让学生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拥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结语
综上所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提升的不仅仅是学生们语文方面的各种能力,更可以对古典文化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递。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一定要事先对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有效探索,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教材中所传达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开拓学生们的思维,提升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最终达到推动初中语文教学高校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霞.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40-41.
[2]王金凤.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甘肃教育,2020(07):191.
[3]崔广宇.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20(11):81-82.
[4]高相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师,2020(0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