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运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林栋贤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法,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具体应用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小学阶段的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活跃且发散的状态,并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束缚。相比较而言,思维导图属于一种发散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既能够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被束缚。但是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弊端,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人的思维进行划分,主要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这两大类。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起到辅助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思维导图相对简洁且图文并茂,能够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需求与兴趣爱好。色彩鲜明、生动灵活的图文模式,既可以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还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状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环节,均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之后,学习效率也会因此下降,难以提高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厌烦心理。思维导图教学法,将多种表达信息的方式相互结合,组成结构相对灵活,且色彩鲜艳丰富,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特点。思维导图将语文课本知识以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对于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遵循简洁性原则
        所谓思维导图,就是通过图形的方式将语文知识呈现出来,借助图形将其中的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应秉承简洁性原则,其中的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应该简洁明了,将其作为基础,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各个知识点,将思维导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反的,若思维导图的设计过于繁琐复杂,则会更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甚至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二)遵循针对性原则
        受语文这门学科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知识点较为繁琐。在平日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要应用思维导图,应将思维导图的针对性特点凸显出来。秉承着针对性原则,在设计与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内容既要符合目前的教学情况,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完善各项基础工作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加顺利的学习各项知识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遵循系统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加强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对语文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的同时,应结合具体讲解的内容,对思维导图进行设计,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解,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将其作为基础,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语文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受年龄因素的限制,其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应用思维导图的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模式、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尽可能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思维导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阶段的思维导图运用,教师可选择形状各异的图形、鲜明的色彩等,从视觉对学生产生刺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中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相比较,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一些文字、图形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展现出来,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逐渐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阅读环节与写作环节当中,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逻辑的条理性,为后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思维导图在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对各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念看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具有多维度、立体感的思维导图,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应采取实效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导图技巧,帮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采取灵活的方式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在思考稳定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缜密程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得到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明确思维导图在平日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将其作为基础合理应用思维导图,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 李茂青,马向明,毛桂林,李神州,黄锐婵,魏娟.《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 2018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A]. 李金霞,袁正玺,何荣,杜桂华,唐莲.《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C]. 2018
[3].从教学设计入手,聚焦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金钱的魔力》一课教学为例[A]. 宣维.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C]. 2018

作者简介:林栋贤(1975-06),男,汉族,籍贯: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小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有关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的应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