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潇雨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当前,新文科建设是众人关注和探讨的焦点,必须解决好新文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和新文科建设与现实中国的关系问题,建设真正能够立足于中国立场、有中国精神特质、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新文科,才能够适应当今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需要,解答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构建领国际学科理论之先的学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真正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学派。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特色; 社会现实需求
新文科建设这一目标自提出以来,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观点见解,并进行了一定的讨论,而这些探讨也不断深化着人们对其的本质认识。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文科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划分,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基本上都可纳入“文科”范畴。由此而言,我们不难看出“文科”(更准确地应该说是大文科)的基础性、广泛性和重要性,而由此而来的新文科建设的意义也更是倍加突出。
新文科建设的任务千头万绪,但是在新文科建设中,要突出重点,抓住主纲,刚举才能目张。为此,对两个关键问题的认识必须彻底解决,新文科建设才能方向明确地顺利推进,才能取得成效,否则很可能纠缠于枝枝节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顾小而失大。这两个问题就是:一是深刻认识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什么;二是深刻认识新文科建设与现实中国的密切关系,这两点是理解新文科建设和做好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新文科建设是学科灵魂的重塑
新文科建设和要同时大力发展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建设有所不同,这是它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文科是以人、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关系人的精神塑造和社会体系构建的,关系人的道德、情感、理想、信念的塑造,旨在培养健康理性的人,培养文明和谐的人,而绝非像其他学科那样多是培养人的某些方面的技术或既能;并且它还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保证国家沿着正确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轨道健康发展,在全面培养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它具有更基础、更深层次、更具有理论指导性的特点。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改革发展中,它的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更为关键。对内而言,它是保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最强有力的支撑;对外而言,它是今后中国文化更好地向世界传播和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确立的历史性的一步。
提出新文科建设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必须的事业。相对于现在我们提出的新文科而言,原来的“旧文科”存在很多弊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西化”和“守旧”。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邵培仁认为,文科中很多学科的基本概念都来自西方。而我们一些学者从理论、方法到思维、表达也都是西方的。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志强认为,目前我国的人文科学过多地重视继承传统的既有观念,而对于带有探索性的新话题和领域的开拓严重缺失。在解释当代的一些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往往是已经成形的、广为人知和普遍接受的思想与概念,而非新话语或新想象。这种状况造成了一些文科学科理论研究上的保守滞后和在一些重大社会现象分析探讨上的欠缺,很多时候是人云亦云,用套话老话改头换面地变换成表面上的新意,深挖下去却找不到自己的思想观点,缺少有深度、高度的理论建树,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独创性成了我们文科研究的稀缺物。
在分析原来的文科在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时,还有一种倾向值得高度关注,这就是个别学科眼界狭窄,坐井观天,某些学科得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碎片化”的现象严重。反对学科建设中的碎片化并不是一概排斥对微观事物的发掘与研究,并不是不能关注人类社会中小事,也并不是完全忽视芸芸众生的家长里短和日常生活的细微繁琐,完全无视一些细小的事件,武断地认为其没有研究的价值;而是人文社会科学能担当其应付的职责,在热衷于“以小为本”的时候,把目光投向历史重大事件、政治经济、风云人物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地为人类社会贡献新智慧,更多地关注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大局的宏观社会现象,思索、挖掘、分析、提炼,给人类社会创造新的思想观念,实现对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建设新文科的任务艰巨,路途漫漫,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也会有很难逾越险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扎实持续地不断推进,一点点积累,靠真功夫而不是花架子。同时,“新文科”建设要和“四新”中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在建设发展上的着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它也需要整合和融合,也需要学科交叉,也需要引进新的信息技术,但相比较而言,它的本质内容的建设更重要,它的理论创造、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开拓建设更为重要。
二、新文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 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变革永远是新思想新理论产生的基础与根源,而适应时代要求给人类社会贡献新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有作为的学者的应尽职责。
从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近百年的革命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引领下,对原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进行创新和变革,敢于创造并善于创造我们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学科话语。新文科建设不是对以往东西的修修补补,也不是像有的学科那样的做整合与融合的工作,它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新的思维模式的确立,新的理论的构建,新的话语的表述。
就是用中国自己的声音去讲话,去世界上发声,去解释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在世界上真正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应有的地位。我们要建设的是真正能够立足于中国立场、有中国精神特质、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当今中国的新文科,能够适应当今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需要,解答一系列别人无法解答的重大理论课题,领国际学科理论之先的学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真正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学派。
当今的中国在快速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有些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古今中外还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矛盾、新课题,它需要新的理论的概括,新的理论的总结,新的理论的解释,新的理论的创造,进而给予更清晰的分析指导。新文科建设应该把它作为最核心内容去对待,身正置身于这场伟大的变革之中,而不是漂浮于上,细致观察,深刻思考,深入研究,拿出一些符合客观实际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理论,让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真正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用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拿出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理论成果,服务于当今中国的发展,也服务于当今世界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文科一定要是既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又不断产生中国思想、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的新文科,是站在国际视角、站在世界舞台来进行建设的新文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新文科建设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既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急迫需要,也使自己有了站在国际社会发展的前沿,发挥其建设甚至引领作用的机会。新文科建设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胸怀,要立志远大。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随着中国在全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随着人类社会不断遇到新的变化新的情况,我们的新文科建设当然要服务国家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的需要,服务于解决人类社会面对的发展困境的需要,这是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担负的责任。借此“新文科”建设的契机,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并努力做到,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扎实有效的“新文科”建设,服务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能力的需要,服务于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需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从而在世界文化中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并为人类社会贡献中国智慧。
同时我们看到,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有些问题会和过去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会给人们造成许多思想上的困惑,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思想的引导,需要理论的阐释。新文科建设能否承担起这一任务,是考验其能否成功实现预期目标的标志。只有真正服务好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真正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才可以说新文科建设见到了实效,落到了实处;才可以说新文科建设适应了国家改革发展的现实,担负起了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而现实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正在创造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个奇迹,面对着这样的波澜壮阔的时代,面对着这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应当用自己的智慧去总结去提炼去归纳去丰富适应于这个时代要求的理论,去回答时代提出的一个个课题,去完成我们文科研究与建设应该完成的任务。
三、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的创造与彰显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新的发展奇迹,给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道路,积累起了众多宝贵的发展经验,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有一些新的探索和创造,这已经得到国内国外许多公正的有识之士的共同认可,对此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去好好总结,好好梳理,好好提炼。这中间有很多宝贵的财富等待我们去发掘,去整理。但是以往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理论创新的自信心自信力力不强,眼界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缺乏大胆略大气度。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而言,理论阐述严重滞后甚至缺席,以至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理论空白。当一些学者为找不到研究方向和领域困惑时,应该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真正有作为的学者都应该去认真研究并想办法解决我们改革发展中面对的一些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为此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理论见解。有专家讲得好:“当今世界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新的时代命题,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做出新的回答。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扎根于时代的脉络之中,以勇于探索的精神回答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性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关切,发出时代声音,才能更好指导社会实践,进一步彰显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使其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因此建设新文科应当要做到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彻底改变盲目崇拜,“言必称希腊”,用别人的理论和话语代替自己的思考,从脑到口全然没有自己的话语的状况。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是我们勇于并能够实现学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观点,坚持敢于大胆创新的观点,就能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理论上的自主性与独创性应该是当前新文科建设的首要任务。能不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科,改变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现状,是当前我们新文科建设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其灵魂和基石,也是让中国观念、中国价值、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当今世界的许多现象需要中国的解释和阐述,需要理论创造,需要话语表述,需要思想指导。对此我们应该树立责无旁贷的责任意识,树立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为世界贡献中国学者的智慧。在新文科所有学科的建设上都应该也能够和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有服务于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热情和能力,而不是孤立于一隅,闭门造车,即使是某些传统的基础学科也不例外,也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结语
当前的我们文科的各学科各领域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客观地讲这是其弊,但事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复杂的,在深刻检讨其不足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这种不足也为将来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有那么多的时代课题等待回答,有那么多的现实问题需要探讨,有那么多的理论空白等待填补。“新文科”建设让中国的声音成为世界的声音,为世界贡献中国人的知识财富和精神成果,为世界提供解决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的重大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崔唯航.让哲学自信凝聚起变革时代的前行力量[J].人民论坛,2017(24):62-65.
2.陈曙光.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J].理论导报,2019(03):17-18.
3.周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作者简介:郭潇雨(1984.05-),女,汉族,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传媒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