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沈姝彤
[导读] 《六月——船歌》是 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钢琴小品
        沈姝彤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北京市  100048

        摘要:《六月——船歌》是 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钢琴小品,描绘着一个寂静的夜晚,小船在湖上飘着的美丽景色。无论是在作品的形式、旋律还是在曲式和声,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处处体现作曲家的智慧,具有非常独特的音乐审美特征。本文结合柴科夫斯基的生平,全面分析钢琴作品《六月——船歌》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
一、柴科夫斯基生平
         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他出生的时代,正是沙皇统治下的时代,他的作品就像他的寄托一样,表达着人们内心的苦痛和矛盾,抒发着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他的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等等。

二、创作背景
        《六月——船歌》是收录在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冬天,柴科夫斯基受一家音乐社的邀请,为音乐社创作一套钢琴作品,他便想结合十二的月份的特点创作出一个钢琴套曲《四季》。每一个月,他都在固定的时间里写曲子,他一共写了十首小曲,只有六月和十一月不能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后来他想到用“船歌”的形式作为六月的一曲。在俄罗斯一年当中,六月是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它气候宜人,有着绿油油的大地,傍边的野花也散发着香气,格外的美丽。这一段时期,柴科夫斯基的心境也非常的舒心,每当他呼吸着无比清新的空气,望着眼前醉人的风景,心中的旋律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正因为如此,美丽的风景就被化作美妙的旋律,流传千古,成为十二首曲字当中最脍炙人口的曲子之一。

三、音乐审美特征
(一)题材形式
        “船歌”源自意大利语单词,是一种音乐体裁,此类音乐体裁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原是威尼斯水城船夫所唱的一种当地民歌类型。此曲种随时代发展,经过不断的升华和提炼,成了浪漫派作曲家们偏好的一种曲风。船歌特点是小调为主,风格大多朴素自然,利用三拍子、 6/8 拍或 12/8 拍的节奏模仿小船摇荡的情景。
(二)曲式结构
        《六月——船歌》是复三部曲式。一共99小节。开头引子(1-2)是通过引用g旋律小调为主和弦进入,利用4拍子的特点,给人们创造出小船在水中波光荡漾的场景。
         A乐段(3-32)是带有3拍子感觉的4拍子的律动表现了作曲家激进与叹息的矛盾心理和河面宁静与大气。分为a+b+a’,A乐段是呈示段 。再现a’句的重点在于作曲家赋予这句了细小的变化,变化不是很大,与a句相呼应,有着再一次巩固之前音乐旋律的作用。第一部分为整个钢琴曲的旋律奠定了基调,打下夯实基础。
         B乐段(33-51)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是对比型非方正型乐段。在速度、力度、织体的运用上都不大一样,给人一种明朗、开阔之情。c乐句的调性变成了G大调上,与前者构成明显对比,更明朗开过,在速度也有一定提高,节奏变得更为欢快跳跃,聆听者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
         连接(52-53)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再现部做准备。
         A'乐段(54-83)是再现部,既强调了统一,又增添了一些对比的因素,让整个音乐作品添加了诗意。

再现部A’段的变化非常小,不管是调性、旋律还是伴奏织体等方面上,音乐情绪还是和A段相同,让听者继续沉浸在音乐当中,脑海中浮现一幅夏日夜晚,湖上泛舟的情景,给听者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归属感。
         尾声(84-99) 运用了切分节奏,以仿佛小船在水波中有节奏的摇晃。旋律末尾处通过运用连续的琶音和弦 , 把旋律作减慢减弱处理,音响渐渐减弱下来 , 好似小船在水波微拍中逐渐消失不见。旋律逐步放慢并变得轻柔,到最后一切都安静了,似未曾发生过这一切般,乐音消散但空气中仿佛还环绕着这旋律,重现了全曲开头宁静的基调,为全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旋律
         《六月——船歌》整体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了柴科夫斯基性格当中敏感忧郁的气质,他让这首小曲也充满着俄罗斯小调特有忧伤和温柔的旋律。作曲家使用了多样化的旋律与和声语汇,各种七和弦与变音和弦,特别是大量使用了不协和的减七和弦,和声色彩浓郁,表现了独特的感伤和气氛。
         由引子开始引出歌唱性主题,旋律一路而上,似小船自远处缓缓驶来,音乐达到高点再降至弱慢。三段音乐起伏有致,对比呼应,如同微波荡漾,细腻惆怅。
A乐段的旋律采用了旋律小调音阶,八分休止符的出现好像把节奏切分,产生一种摇曳感,增加了 旋律线条的活力。旋律主要采取级进,跨度在六度以内,随着曲子的旋律从音调的最高处逐渐降低,一种淡淡的惆怅悄然而至。 乐曲进入B乐段以后明显没有了呈示部忧郁的气氛,G 大调打破宁静,给听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没有太多的变化,重现了“船歌”这一律动特点,使人们再次感受到悲伤与孤独的音乐 情绪。乐曲进入尾声起到了对整个乐曲总结的作用,与主题材料形成呼应,结尾处犹如小船渐渐远去。
 
(四)和声调性
        《六月——船歌》主要采用了 g 旋律小调,小调具有婉柔、曲折的特点。还采用了各种七和弦,特别是大量使用了不协和的减七和弦,使和声更加带有浓郁的悲伤色彩,这种伤感让人们久久无法释怀。A段和声大量采用V7-I的完满终止进行,音响效果十分和谐有力。B段转到G大调上,更是添加了明亮的色彩,让和声变得紧张,情绪不断持续高涨,同时将乐曲推向高潮。A’段又回到g小调上,是A段的完全再现,回归了调性。

(五)织体
         《六月——船歌》旋律线条很清晰,左手多采用分解和弦式的伴奏型,它在作品中具有典型的特征,有着清晰的音响效果,优美抒情,流畅连贯,像是小溪潺潺的流水声,这种伴奏音型还给节奏的跃动提供了支点,增加了节奏的动感和弹性。

四、结语
         《六月——船歌》这首钢琴曲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俄罗斯音乐元素 ,为听者增添了音乐的画面感,构建了一幅优美的景色图画,全面突显出俄罗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虽然饱受压迫,但依旧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无限希望的情感。我十分喜欢这类优美的钢琴小品,不管是聆听之后,还是演奏之后,仿佛我就在潺潺的清泉旁看着涓涓流淌的小溪,周围都静悄悄的,花草树木都生机勃勃的生长着,我就在这梦幻般的世界中遨游。在分析完这首钢琴作品之后,我从作曲者生平、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旋律、和声、调性等音乐要素中,体会了柴科夫斯基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它为像我一样的聆听者带来一场视觉的音乐盛宴。

参考文献:
[1]聂斯琪.探究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演奏心得[J].智库时代,2019,232
[2]郭轶.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美学阐释[J].音乐生活,2018,76
[3]庞璐.论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J].北方音乐,2018,87
[4]赵屏国.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与教学 [M]. 北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5]郑海兵.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和声分析[J].黄河 之声,2017(15):79.

作者简介:沈姝彤(1998-12-28),女,汉族,籍贯:江苏省,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