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姜喜林,张添翼,王肖含,冉胜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摘 要:为实现教育均衡,教育部多次颁发相关文件以推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面对“农村导向”与“卓越导向”的定位难题,当前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的了解,初步阐述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相应思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201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在此导向下,近年来,我校的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由“分科”培养转为“大文大理型”,确定文理两个方向并据此设置了相关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着力于培养具有小学文科或理科方向课程教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学制上实行“3+1”的模式,即进行三年的本科课程学习与一年的地方教育实习,采用“双师”制,“双院”制,通过“高校—区县政府—研训机构—小学”组成的人才培养联盟以实现高校和社会的联合教育。
一、小学全科教师定位之惑
陶青、卢俊勇认为,小学全科教师与分科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不同,他是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整合化课程的开发者和活动化课程的引导者。核心素养三层架构的最高层即学科思维层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素养,形成认知世界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故笔者认为,“小学全科教师”并非要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教,局限于“多科教学”,而是要实现小学课程的科学整合,进行“全科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基于此观念,全科教师的培养应以“卓越教师”为培养目标。
但当下农村师资严重匮乏,地方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全科教师的卓越导向与当下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相矛盾,要兼顾农村教育的需求与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当前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仍需做出改进,《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地方经验及其反思》一文中,张虹老师提出的农村导向与卓越导向分类培养很有见地。
二、小学全科教师专业面临的问题
基于对重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的了解,参考《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1”培养模式实施现状研究》一文中的数据,发现存在着如下几个较为显著的问题:
1. 内在动机不足
我校全科生中,自发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不过半数,多数学生迫于家长选择、社会看法、分数限制、工作稳定、学费全免等外在因素而进行选择,以至于多数学生的内在动机不足,从教意愿不够强烈。定向培养在满足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需求的同时,使内在动机本就不足的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2.知识水平总体欠佳
叶澜教授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科学与人文知识、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学科综合化的结果。一名优秀的小学全科教师要知识广博,有“专”有“泛”,出于对全科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量,全科教师也需掌握一定层次的艺体技能。囿于当前高中起点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全科师范生艺体素养欠缺,且可塑性较差,我校虽建立了相应知识模块的课程,但却并没有落实,致使全科师范生知识水平总体欠佳,出现了教师技能强教育理论薄弱、重主科轻副科、重单科而轻综合素质的情况。
三、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及培养机制的思考
1.对培养模式的思考
我校采取“大文大理型”培养模式,与往届的分科培养模式相比,学科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文、理主核加上音、体、美三选一,减轻了师范生学业负担,但在高中起点全科师范生艺体素质总体欠佳的情况下,无疑加剧了师范生对主科与副科之间的界限划分。我校的全科生培养模式更倾向于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综合素质培养与优质教学理念的灌输尚未落实,更倾向于规模化培养“农村导向”的能够胜任多科教学的小学教师。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对全科教师综合素养、全科教学知识、教师技能的培养。我校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从整体而言,重庆市教委《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施“3+1”模式,我校的教师培养计划重教学实践,在前三年的学校课程学习中,陆续进行了三次为期一至两周的教育见习,后两学期再分散到区县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效果显而易见,我校全科师范生对教师技能的掌握程度较高,但由于在校学习时间的不足,我校全科生对教育理论、学科知识等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窘境。
笔者认为,当前推行的高中起点的“3+1”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由于时间、课程设置等种种因素,不利于卓越教师的培养。
美国的“4+1”模式值得参考,即学生4年本科毕业后根据个人意向选择参加一到两年不定的教育学相关学科培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更加扎实,集中的教育学相关学科培训可使师范生迅速了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方法。但该模式不适合我国农村师资奇缺、急需担任多科教学教师的实情。李俊颖据此提出构建“4+1+1”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进了后两个“1”,加强了培养对象的教学实践环节。笔者认为,全科型小学教师除理论与实践外,更要重视师范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3+1”学制该何去何从,还要进行进一步思考。
张虹老师提出的分类培养认为,要区分“农村导向”与“卓越导向”,“多科型”教师与“全科型”教师,兼顾农村师资的需求与卓越教师的发展,在保障农村教育资源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卓越的全科型人才。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的改进学制,改善课程设置,极大限度地开发各型小学教师的职业潜能,以满足农村与城市对不同类型教师的需求。
2.对培养机制的思考
小学全科教师这一专业具有其特殊性,虽有免费入读及就业保障的优势,但却没有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教育从业者的入行门槛低,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提高入行门槛不利于义务教育在偏远地区的推进与实施。近来,教师个人道德低下而致使的悲剧频现,如常州市某小学教师袁某,常年借教师职业受贿,对学生实施体罚、冷暴力等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终致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坠楼致死。教师准入资格不止要考虑到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更应着重考察教师的个人道德水平及心理健康程度。推及小学全科教师的入学选拔制度,个人道德及心理健康都是需重点考察的项目。若基于分类培养的方法来进行入学选拔,针对“农村导向”与“卓越导向”,学生的艺体素质、综合能力及从教意愿等,都可进行调整,适当参考。
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在保障就业的同时,以高昂的违约费限制了学生的退出意向。在大学阶段,学生个人意识的逐渐觉醒,准入不准退的机制使最初出于外因选择本专业的学生陷入困境。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出于人文关怀,与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现状,应构建一个合理的退出机制,保障全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政策解读[EB/OL].http://www.cqjw.gov.cn/site/html/cqjwportal/zcjd/2013-05-22/Detail 12136.htm
[2]张咏梅.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1”培养模式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3] 张虹.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地方经验及其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46-52
[4] 肖其勇.农村小学群可教师培养特质与发展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4(3):88-92
[5] 张虹,肖其勇.全科教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