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蔼娴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小学,广东 江门 529100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全面深入的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且在实际教学当中也有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有着极大意义。 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教学形式,其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进而为小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探究,并以“图形与几何”为例,从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具有实践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三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明确问题情境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制定完善的创设策略,真正将问题情境的优势凸显出来,为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保障,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图形与几何
引言:自从提出“教学情境”这个概念以来,教学情境的创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提高学习数学的注意力,所以更加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使得一些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的积极主动,并且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原则
(一)注重针对性的原则
其主要就是要求教师在提出数学问题时,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其“针对性”具有两层含义:首先,其数学问题在提出时应注重“学生主体”原则,也就是要注重在数学问题的提出时要以学生个性、知识结构以及能力层级等情况为基础,真正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如果教师所提的数学问题和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那么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整体教学效果也难进一步提升;其次,在提出数学问题时,要和教学内容相一致,也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 科学合理的设计数学问题,由此才能为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注重启发性的原则针对问题情境的设计,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主要在于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最后起到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提出数学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点,以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是“1+1=2”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起到启发效果。 因此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但要针对教材内容为核心,也要注重运用一些课外的知识,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启发性的问题下积极探究数学知识,由此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策略
(一)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数学知识本身过于枯燥,而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还能搭建起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喜欢听故事的性格特点,从教材或网络上搜集包含数学知识的童话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等,创设出问题情境,以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认识体积和容积”这一节课时,该章节是空间与图形的概念课,需要让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该故事为“乌鸦将小石子丢入半瓶水中,小石子的体积挤占了一部分水的体积,使得水面不断抬高,直到乌鸦能够喝到水。”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为什么放了小石子,水面升高了呢?”以此,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了体积的概念。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二)创设具有实践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实践出真知。由于小学生对动手实践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测一测等实践操作活动,创设具有操作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学生在最初接触概念时,对角的认识可能会局限在生活实物中,如课本、课桌、教室等物体的某个顶尖处,认为这些顶尖处就是角,而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角的特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剪刀、饮料管等)初步认识数学中的角,并根据这些图形总结出角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角的概念,然后教师可提问:“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角,同学们能指给大家吗?”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角的特征,接着教师创设下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大家认识了角,那你们能不能利用你手中现有的工具做一个角呢?”这一情境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层次地理解角的概念。创设可操作性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获取知识,也能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若将问题情境范围设计得过窄,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局限性,不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增加问题情境的开放性,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提高其探究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如在“认识面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相关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建立起面积的概念,接着教师提问:“猜一猜被遮住的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让学生根据图形做出判断,然后教师出示被遮住的部分图形,评价学生的回答,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最后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两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是否相等,让学生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最终得出结论: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与这个图形的周长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结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问题情境,进而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拓展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晋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14):98.
[2] 李文静.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策略分析[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