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探究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期   作者:顾艳怡
[导读] 为适应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顾艳怡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为适应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针对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带来的种种弊端,教师应当关注探究教学形式,结合其问题性、情境性、对话性等特点,将其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结合,致力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本文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探究课堂的特点与意义,着重研究相应的策略,希望探究教学形式能创新语文课堂,帮助其顺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探究教学;语文阅读探究式教学;课程改革;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探究教学的策略——以苏州市某小学为例
         (一)明确总目标
         在高年级阅读探究教学的课堂开始前,教师必须具有对全局清晰的思路和一定的把控能力,虽然探究教学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行发现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但课堂的整体运作方向、过程中的推动与指引主要依赖教师,课堂的教学目的,探究教学的起点与教学目标以及教师心中的预设成果挂钩,因此该过程需要教师明确总目标,从而更好地把控全局。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课文内容教学与课外绘本教学两部分。而课文讲解通常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自学生字词、划分自然段的前提下,不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词语及课文。第二课时则是结合朗读分析课文内容、体悟文本背后的情感,从而通过学生动情的朗读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经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对于第一课时并不太重视,甚至出现压缩第一课时朗读时间,从而加快学习进度的现象。这里,我认为应该对第一课时给予充分的关注,通过创设更多的情境与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环节来丰富学生的朗读体悟,使其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引导学生带着悬念读
         教师可以在要求齐读课文标题后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在诸如此类的悬念铺设下,我相信孩子们会更有朗读的动力与质疑探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有趣味地读
         开展小学阅读教学的语文教师,往往如上所述,更在意第二课时。因为这一课时,或动情、或壮阔,或优美、或遗憾,课时的特点与文本内容的风格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一位教师语文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展现。这一课时往往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体悟中继续朗读,最终在诵读中感受文本背后的“景味”与“人情味”。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一文中,可透过作者的视角来欣赏落日,带着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与陶醉对文本进行解读。又如文本“第一次抱母亲”中,对母亲习惯性地为孩子挑起重担的原因进行品味,在品味伟大母爱的过程中理解孩子抱母亲欲望的产生,从而品味其中的人情味。而课堂朗读也应当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以提高趣味性,比如采用分角色朗读、齐读、请读、默读等。
         3.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教师可以在课前以学案的形式列出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的内容,并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自主预习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本大义等,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边读边寻找答案,带着目的高效地朗读。这种方式最适合说明文、状物类散文。比如五年级下册中的《秦兵马俑》,在具体介绍“将军俑”后,其他各类兵马俑的类型、依据、个性、具体描写由学生自主朗读寻找并填空分享。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的前提,有了问题,探究教学才得以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问题意识是学生最为缺乏的,学生似乎习惯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因此,首先从教师的教学艺术方面来看,针对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提高同学们发现问题的热情与兴趣,这方面成绩优异与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反而愿意提。成绩优异的同学本就善于思考,勤于发问,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强,很愿意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因为本就不害怕批评,又比较活泼开朗,课堂上显得较为活跃。而成绩徘徊在他们之间的同学们往往平时就不受关注,性情低调,他们不愿出错,害怕老师和同学的点评。因此,提高中等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鉴于此教师平时应当增加对中等生的关注与鼓励,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而针对课堂本身,我认为教师应当全力创设自由、平等的氛围,同时面部神情不能太过严肃,善于运用恰当、合理的鼓励性评价语,且注意用词委婉,答案不唯一。
         (四)规范学生提问的方法
         当前探究教学课堂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针对日常随堂课,由于小学生缺乏自律能力,个性活泼好动,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搬椅子、凑热闹”的现象,且他们所表达的观点往往在同一层面上打转,造成与教师预先设定的启发培养其探究能力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另一种是针对公开课探究教学,因为多数小朋友具有怯生心理,当教师将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后,多数学生选择了沉默,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直言。
         针对以上所显示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举措:第一,教师把握课堂中心,及时进行引导,将课堂依据文本分为几个小部分,选择其中一个部分进行探究学习过程实例,再将剩余部分交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第二,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分角度归类总结,及时舍弃无价值的问题,以避免造成课时的浪费。第三,我认为教师可以在班级“图书角”的边上设立“提问角”,每天设立固定的时间与同学们共同交流筛选有有价值的问题,并在阅读课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实施奖励以作鼓励。第四,搜集有价值的该学年考评卷阅读理解命题并将其整合在一张纸上,让同学们在完成部分阅读理解篇目后下发,并督促其充分利用早读课熟读成诵。
         (五)正确运用教学评价语
         高年级阅读探究教学课堂对评价语言的应用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评价语尽量不重复。通过实践锻炼,我从几个方面分别整理了一些评价语。比如,针对学生朗读,可以作出:“这列小火车开得真有气势”;“读得字正腔圆,老师好像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画面”等等;推进探究教学进程的:“这位同学想得十分周到”;“你的思维非常敏捷”;“你的想象力相当丰富”等等;如果是板块的过渡衔接:“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主人公的情感再来细细读读这一段吧”等。另外,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需要,我们要采用不同评价,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点燃其学习主动性。
         第二,教学中的评价语应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学习具有导向作用,比如当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产生争议时,教师可以引导:你们能通过找找近义词的方式来理解该词语吗?从而让学生学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运用寻找近义词的方式作阅读教学自学准备。
    探究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景味”和“人情味”,在理解与感悟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应抓住小学阶段学生想象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成长的关键期,通过探究教学,丰富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受与理解。并引导其能按照一定的逻辑,清晰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因此探究教学如星星之火,在高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中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当然,这种形式目前还不够完善,需要教师进一步作出努力,最终使其成为帮助阅读教学的利器。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8期。
[2]万银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反思与完善》,《语文建设》,2016年第7期。
[3]韦冬余,王健:《学科探究教学的基本特质》,《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第9期。
[4]余黎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形成途径》,《教育评论》,1997年第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