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趣味性图形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月第8期   作者:黎珊珊
[导读] 趣味化图形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摘要:趣味化图形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初中数教学中应用一系列趣味图形教学策略,旨在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借助多媒体播放趣味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趣味化;图形教学

        引言:图形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建筑等方面应用广泛。现固学生图形知识概念,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其提供解题思路。图形具备多样性,教师可以借助图形的优点进行课程引入,引导学生掌握图形规律,确保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质量,培养其学习技能。因此,教师可适当使用趣味图形数学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导入常见趣味图形,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需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抓住生活和数学的关联性,充分利用生活中趣味的图形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往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仅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会对数学学习抱有抵触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为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生活中的趣味图形进行导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采用趣味化图形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为此,教师可利用微课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在课堂上播放准备好的微课,微课中插入学生熟悉的立体图形,如冰箱、洗衣机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内容,能够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定义。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室里的立体图形,如文具盒、粉笔盒等,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趣味图形,能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内涵,转变学生学习态度。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还应引导学生掌握图形的知识要点,学会画图。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到巩固,能加深对图形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借助多媒体播放趣味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打破原有沉闷的课堂气氛,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活力,学生学习状态佳,思维集中在课堂上,并且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便于理解。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趣味性更强,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大幅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将枯燥难懂的教材知识点简单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图形和变换”时,平移和旋转部分的知识要点学生很难理解。

为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将平移和旋转过程直观地加以呈现,让学生理解平移就是图形从一点移到另一点的过程,移动前后图形没有发生变化,这种运动方式叫作“平移”。利用多媒体还原平移的运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平移的知识要点。教师在多媒体中可以用动画的方式播放小兔子从A点到B点的移动过程,并标记出小兔子的运动轨迹,便于学生观察。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简单易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掌握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环节的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使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生动的语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应用”时,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山的高度和河水的宽度是不是很难测量?老师有一种“超能力”,可以不通过测量就能知道它们的高度和宽度,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掌握这种“超能力”呢?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此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因势利导,为学生讲授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当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赞扬学生掌握了“超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情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图形知识学习中,画图有利于简化学习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可以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点,进而掌握答题技巧。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判定”时,在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三根小木条和些许小钉。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将任意两根木条钉在第三根木条上,钉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带领学生动手实践,并且总结实践结果,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趣味性强,深受学生喜爱,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实践进行探究,寻找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分别画出木条的延长线,并找到延长线的交点,若存在交点,这两条线就不是平行线;若不存在交点,这两条线就是平行线。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论:总之,采用趣味化图形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图形问题的重点,找到解题关键,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和理解情况,设计趣味化图形数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广云.初中数学趣味化图形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21):77.
[2]段晓红.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入门教学探究[J].甘肃教育,2019(12):113.
[3]李萌. 初中生数学图形处理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