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爱萍
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 安徽淮南 232007
摘要: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身心情感发展,逐步提升学生在职业方面的素养,但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较为薄弱,每一门科目的教学设计都应该在面向班级集体的同时,确保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改进。因此,本文以中职护理生的教学课堂为例,简要探讨中职教师如何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基础之上,把握角色扮演法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优势和注意事项,以期可以为相关领域人员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关键词:角色扮演;中职护理;心理健康;教学渗透
引言从大多数中职学生年龄较小的现实原因考虑,其仍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独立完美解决难题的能力,再加上其仍处于学习阶段,由学校教育贯彻的三观建构也处在初级阶段,其情绪中隐藏的负面情绪较多,极其容易导致消极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教育成为必要的教学措施之一。作为一门注重工具性和实效性的实用性学科,如果仅仅依靠照本宣科式的课堂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心理,往往会导致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角色扮演法则能够通过设置角色情境,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以自己的视角感悟角色,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得到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化协调发展。
一、角色扮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中职教师一般情况下格外重视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练习和深度感悟。在实际课堂中,经常处于活跃状态的只有教师和部分学生,而其他同学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并不高。角色扮演则能够在选人、影响范围等方面释放出一种参与信号,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加入其中并发挥自己的优点。因此,结合当前中职护理生的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利用个体差异化沟通或者空闲化交流的角色扮演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平等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导向建设。另外,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年龄的特殊性,教师在个体差异化教学方式的实行的之余,还能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规范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
(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受到自身生长环境、学校教学氛围的影响,部分中职护理生对自己的成长担忧,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部分中职护理生因为自身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概念记忆花费时间较长等情况,会遭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责备,导致其出现焦虑心理,长此以往,最终会很大程度影响正常的学习。而在教学课堂中使用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设置角色人物和故事背景,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更加充分地表达自我,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分享自己的故事,并通过故事分享和感受分享引发情感共鸣,进一步帮助教师梳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逐渐改变自卑和焦虑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二、角色扮演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合理选择角色扮演的参与者
在一堂教学课堂中,并不是一直都有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内容,优先选择比较外向、课堂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对于比较内向、课堂活动参与性较低的学生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鼓励其慢慢改变并尝试参与角色扮演,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参与者的方式激发这些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点名、提问等手段鼓励这些学生以课堂点评的方式评价其他学生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增加。
(二)掌控和把握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在课堂中使用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空间和自由活动,但是,其中也会发生各种偶然性事件,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的具有很强的控场能力,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维持好课堂秩序,以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方式,防止因不当言行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降低,甚至给其心理发展造成危害。
结束语
虽然我国的课程目标已经进行了部分改革,但是仍会有“应试教育”的影子。为了进一步在中职护理生的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中职教学课堂开始,逐步提倡角色扮演教学方式的渗透,慢慢改变长期以来由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护理学所蕴含的团队思想和人文思想,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成帅.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角色扮演教学法的运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2018.
[2]张伟.角色扮演法在提高儿科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8, (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