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月第8期   作者:邓占祥
[导读] 思维是人在主观意识的引导下,对客观事物规律以及特质一种间接反应
        邓占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二小学,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摘要:思维是人在主观意识的引导下,对客观事物规律以及特质一种间接反应。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规律性为一体的学科,想要学好数学,自然离不开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落实,以学习数学知识媒介,通过科学的引导、适当的激发以及有效的磨炼,多角度锤炼学生的思维水平,下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几点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和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不难看出,学习数学的本质就是思维的有效运动。可以这么说,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水平的关键。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他们的学习实际,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小学生思维特点分析
        想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有几下几个特点:
        1.形象思维较强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意识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经常随着眼睛看到了、鼻子嗅到的,手摸到的事物而运动。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若直接问一个5岁的小学生5-2等于几时,它肯定会抓耳挠腮,支支吾吾半天也可能回答不上来,但是,要是给他5块巧克力,从他的手中拿走2块,他马上就会反应出自己少了2块巧克力,还剩3块。这一事例说明:孩子并不是不知道5-2等于几,只是由于年龄较小,内在的抽象思维没有被激发出来,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思维是与实物相依存的。
        2.抽象概括能力弱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较弱,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回想此前讲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起初无论笔者如何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们始终无法有效理解这一概念,最后,笔者通过直观演示法终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一概念。首先,笔者拿出28粒花生米,按照5、6、8、9的顺序分别分给四个学生,让学生判断这算不算平均分,学生回答“不是”。接着,笔者一粒一粒的分,最后每个学生都能分得7粒,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平均分”。这也说明:学生的抽象概括理解总是依靠直观事物去了解的。         
        3思维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犯“一根筋”的错误,即思维不够灵活,学过的知识不懂得融会贯通。如,给带领学生找规律填数的时候:1、2、4、7—16,中间应该填几?在大都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只对:2、4、6、8、10和1、3、5、7、9等常见的等差规律有印象,刻板的认为所有的规律都应如此,这跟他们思维不够灵活,知识不懂得融会贯通有很大的关系。
        二、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心理需求的一种积极反映,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教师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他们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涵养,保证抛出的问题,给出的知识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思维动机。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设置悬疑,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学校,不单单只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笔者认为这一思想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皆反映了让学生懂得思考的方法比直接把知识成果给学生要重要。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刺激学生的思维动机,笔者在黑板上随意给学生出示了“5+5+5+5+5+5”和“7+7+7+7+7+7+7”这两个习题,并且很快写出了结果,接着问学生:“老师的答案对吗?快吗?”然后若有其事的对学生说:“像这种形式的加法,不管有多少个、老师都能快速计算出来。”学生迅速对笔者这一说法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游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便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动机。
        2.开展实践操作,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手脑并用是拓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喜欢动手,动手的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过程,因为大脑的思维与动手活动时紧密相关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和转椎体”相关知识点时,笔者组织学生对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观察、触摸以及剪切,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各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侧面展开面各自具有什么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操作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侧面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巧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当做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和负担。”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些有诱导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重视和关怀,从而有效激活他们的思维。
        笔者跟学生一块讨论:若长方形的长增加一米,宽减少一米,那么他们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一经抛出,瞬间就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随后学生们凭借自身的感性进行猜测,但是都不能讲出个所以然、学生们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笔者巧妙抓住这一时机,提醒让学生列出实数,实例进行说明。接着,笔者进一步提问:“若按照这种变化去思考,大家能发现什么规律呢?”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自主得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较大。
        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既能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同样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求异思维,开展变式训练
        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死板”便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匮乏,习惯性的照搬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方法,生搬硬套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突出了学生的思维欠缺灵活性,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多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思维的求异性,多变性以及创新性。以解答应用题为例,学生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一题多解”,锻炼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这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效率的重要一环。所以,在开展应用题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改变同一题目中的不同数量关系,制造出不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以下六道题相似的应用题:
        1.工厂生产了A零件80件,B零件的数量是A零件数量的四分之一,一共生产了多少B零件?
        2. 工厂生产了A零件80件,是B零件数量的四分之一,一共生产了多少B零件?
        3. .工厂生产了A零件80件,B零件的数量比A零件数量少四分之一,一共生产了多少B零件?
        4. .工厂生产了A零件80件,比 B零件数量少四分之一,一共生产了多少B零件?
        带领学生通过应用比较,加以区别不同数量关系所对应的不同解题方法,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魂性以及求异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
        
        总之,开设小学数学学科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进行基础的数学知识教授,最关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有针对性、计划性的锤炼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助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议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常小维.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5)
        [2]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J]. 李永恩.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19)
        [3]数学教学时要注重传授数学思想方法[J]. 常秋胜.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