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传统文化是文明不断汇聚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标志和象征。
语文作为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承载着诸多民族精神和灵魂。小学生对传统的了解可能知之甚少,在素
质教育持续推进的当下,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学之中去。随着我国科学
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介和新媒体也成为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将二者进行融合成为了当前新
兴的教学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接着重点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新媒介结合
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古诗文学习;传统文化;新媒介;融合;探究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永续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新课标实施以来,“文化”、
“传统”、“传承”等关键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认识到传
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情况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文化内容和新兴媒
介的有机融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主人翁意识
,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还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延伸到一个新的维度。
一、把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教育是学生启蒙的关键时期,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思路养成的重要阶段。也正是因为小学生受
到这方面的教育熏陶并不多,像一张干净的白纸,接受怎样的教育就拥有怎样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
此十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而言,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独生子女,在“六
比一”的家庭结构下,长辈对他们比较溺爱,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同理心,不懂得感恩。从这些当下存
在的现实问题出发,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榜样和标杆。而传统文化有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枯燥和缺
乏学习兴趣,这时将其与新媒介相融合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例如从部编版教材
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受到许多启迪,孟子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多次搬家
,这可以让读者在多个方面得到启示。
第一,在孩子年幼时期模仿能力是最强的;
第二,良好的环境有
助于孩子的成长;
第三,母亲对孩子的爱与付出是非常伟大的。
教师在对这三点进行讲解时,可以结合
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在第一个启示中向学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要有选择的交
朋友,与君子为伍;接下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选择安静的、无干扰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
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让学生怀有感恩的心,不要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
理所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父母。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动画版的《孟母三
迁》故事,让学生可以对之前讲的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材
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其中的启示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
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在心智与思维方面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就需
要教师的引导。将信息技术同语文古诗文教学整合在一起,能够重点突显出整个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
帮助学生形成对古诗词的新认识。
“翻转课堂”实际上就是整合下的一种产物,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去梳
理相应的内容,将每一篇文章的知识提前发送给学生,让他们提前自学,自学完成以后,再去通过教学
进行自行的评价和反馈。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课文《铁杵成针》时,对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教师可
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围绕课文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在课程伊始以问题的方式引入课文“‘只要功
夫深,铁杵磨成针’,大家一定都听过这句典故吧?”接下来教师通过课前备课阶段准备好的动画片让
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铁杵成针”的故事,相比于文字形式的说教,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动画,也更容
易被动画所吸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理解课文中的深意,逐渐懂得坚持的意义,与此同时,
也会感受到我国经典古诗文的魅力,对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创新作用。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难看出,传
统文化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课堂实践,极大丰富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内
涵。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向纵深去推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运用多
种形式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的物质承载者的优势,在
讲解教材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做到“热爱传
统”、“传承传统”。
参考文献:
[1]许芬.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北方文学, 2019.
[2]韩子文.媒介融合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