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模式下大班幼儿习惯培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5期   作者:徐薇
[导读] 幼儿阶段是个体发育不成熟的阶段,其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引导
        摘要:幼儿阶段是个体发育不成熟的阶段,其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以及家长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两类人群,尤其是大班阶段,是行为养成和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为此,教师与家长要加强家园共育,共同引导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护助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对家园共育模式下大班幼儿习惯的培养提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家园共育;大班;幼儿习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健康领域目标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在语言领域目标要求“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良好习惯的影响是终身的,它包括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等。因此,在幼儿阶段,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在学校中获得的行为习惯可以在家庭中得到扩展延伸,同样,幼儿在家庭中养成的习惯也可以应用到幼儿园中,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幼儿园大班,大班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点,有效的家园共育,能进一步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家园共育模式下大班幼儿习惯培养还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笔者与一线教师和家长展开“家园共育中你的疑惑”对话交流。有的教师说:“家长不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有的教师说:“我们班很多小朋友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都是爷爷奶奶带,他们过于溺爱”。还有的教师说:“跟家长交流真的是太难了,有时候怕说错了什么,家长就突然不开心了”。有的家长说:“怎么教,那是老师的事情”,有的家长说:“我们上班太忙了,没时间管,平常老人家带的多,放假都送乡下去了”,大部分的家长都说:“不知道怎么去培养幼儿的习惯,马上就要升小学了,希望他能有个好的学习习惯”。
        尽管家园共育模式对幼儿习惯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实际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参与意识较弱
        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是相对较大的,这也就导致父母更多的时间是用在工作上,在家园共育中参与性是比较低的,也有部分家庭幼儿教育的重担是落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上,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很难与幼儿教师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此外,还有一部分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家园共育的概念意识,从而导致家园共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小朋友早上不能准时入园,家长说:“没办法,早上叫她起床很困难”,甚至有小朋友大班,在家还是爷爷奶奶喂饭。错失了幼儿时间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的机会。
        (二)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程度不够
        有些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中,幼儿园有全部的义务和责任教育幼儿,而忽视了自身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比如,有的小朋友到幼儿园学会说不文明的语言,家长却不重视。而且,家长与幼儿园老师沟通的机会很少。这种情况下,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和问题很难得到及时的改进和处理。
        (三)教师缺乏足够的处理能力
         由于近几年学前教育的师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部分的一线教师都是年轻教师,没有一定的经验累积。有的教师忽视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比如,发现了小朋友的不好习惯,接园时间,轻描淡写的对家长说,家长“嗯”一声就回家了。有的教师不能及时给予家长帮助性的建议。


        (四)幼儿园无法开展针对性教育,
        由于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这就使教师无法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实际情况,幼儿教育也就不具有针对性,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无法得到解决。
        二、家园共育模式下大班幼儿习惯培养的策略
        (一)家长方面,加强教育能力,增强主动意识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家长的教育能力要求也越来与越高,大班幼儿在中班、小班阶段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大班教学中对幼儿的要求也会有所提升,为了使大班幼儿养成更多的良好习惯,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只有家长的教育能力较强、主动参与性较高,教师才能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效果。在家长教育能力方面,可以组织开展家长培训,让家长了解更多的幼儿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家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家庭育儿手段。比如,“如果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怎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进入小学生活”、“怎样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同时,家长要了解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在家园共育中主动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对于家园共育的认识不到位,还有一部分家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工作中,而忽视了幼儿的成长教育。教师可以适时地开展讲座,增强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为家长列举一些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而引起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加强家长在家园教育的积极参与。家长助教,实现家长资源的共享,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比如,“我会爱护牙齿”培养幼儿的刷牙的健康的卫生习惯。
        (二)教师和幼儿园方面,提升专业能力,实现有效沟通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习惯的养成贯穿着幼儿的一日生活。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与家长的沟通技能,尽可能多的查阅相关文章,参加家园共育培训活动,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好习惯和不足,进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幼儿习惯培养方案。幼儿园可以通过微信群、教育云等平台来加强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将幼儿每天的在校情况上传到共享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比如,在大班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在午睡完之后,会要求的幼儿自己叠好被子,整理好床铺。家长在了解到幼儿在幼儿园的这一良好行为习惯之后,在家中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要求幼儿,多鼓励幼儿好的习惯,这样长期下去,才可以让幼儿养成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该同步进行,不能说在幼儿园教师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到了家庭中家长一切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这样就无法保证幼儿园教育的效果,家园良好的沟通,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三)做好家庭情况调查,针对性开展教学,促进习惯养成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本身的成长环境,在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下,幼儿的习惯也都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加强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习惯,教师还需要对幼儿的家庭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找出幼儿行为习惯中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样才能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行为引导方式,做好幼儿的心理疏导。比如,有个小朋友总是迟到,“我爸爸每天也是睡到这么迟”,那就是家长没有发挥好榜样的作用。教师及时开展活动:“早睡早起是个好习惯”,与家长进行交流。大班的幼儿,已经具有足够的模仿、观察和学习能力,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积极引导工作,则很有可能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总之,在幼儿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家园共育的力量,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工作规程》
【3】曹美娜.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 中华少年.科学家, 2017(2).
【4】董艳霞.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 学园, 2015, 000(013):169-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