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活动设计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设计课堂活动展示方式,体现课程活动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围绕创设教学活动情境、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等方面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希望对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所帮助。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 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研究,立项批准号:KCZ—2019045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是新时期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重要途径。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从“素质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变,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是指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复杂情境与问题、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实现自身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关键品格与能力。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活动设计应注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就突出强调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谛,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重视课堂活动的实施。所谓课堂活动指教师为了达到某种课堂效果,抑或深化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而有意设置的互动式教学活动。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设计存在着功利性的现象,活动的设计并不是围绕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教学目标的设置无法真正围绕生情展开,缺乏创造性,课堂活动的组织简单,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停留在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关注活动的成效,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素养的培育是无效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的实施策略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实现课堂教师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生情,围绕生情挖掘教材外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与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内化教材知识,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体验性,实现真正的有价值的素养教育。
(一)创设教学活动情境。
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情境的创设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之中,还可增强课堂教学的组织效果。为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动情、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受,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例如:在部编版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维护秩序》这一课时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会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再现,从而真正认识秩序的重要性。设计的情境活动:身边的的规则:有“情境一:红绿灯路口……”、“情境二:食堂打饭时……”、“情境三:放学的校门口……”等。
通过生活中的这些情境再现,让学生认识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规则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纪律等,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二)立足学生生活实际。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因此,课堂活动设计要贴近生活,不能浮想联翩,脱离实际生活,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活动的意义。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代入感。盲目的带入,则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
例如:部编版八上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1课时《网络改变世界》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网络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作用,了解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能够了解网络交往的优势,对网络陷阱具有分辨能力,培养正确的网络观,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对互联网的使用,立足实际,充实课堂,通过正反实例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刻认识课题知识。网络给生活带来积极方面比如查阅资料、学习新知的“互联网+”、购买物品的“网购”和“支付宝”、求医问药的各大医院公众号、休闲娱乐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社交平台“微信”、“陌陌”等等;认清网络带来的消极方面,比如“手机控”、“网络成瘾”、“网络谣言、诈骗信息”等等。通过生活中,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事例,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课题知识,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生合作探究。
核心素养注重理性精神的培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辩论、案例分析、调查、讨论、访谈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而课堂活动是一项大家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八下6.3《国家的行政机关》这一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城管没收占地经营的小摊贩的视频,引导学生就城管的做法是否正确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我发现通过辩论,很多学生从“城管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不对”慢慢过渡到“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如何做更好”。这样,学生的理性思维慢慢就培养出来了,同时,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同城管执法,这又达到了引导学生树立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的要求,另外,通过辩论,学生还引申到自己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可以如何去给城管提意见,给小摊贩提建议,如何去正确发挥民主监督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设计辩论这一活动环节能锻炼学生理性思维和法治意识,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总之,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围绕生情创设情境,依托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掌握辨析这一理性思维能力。我们应理清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意义和策略,进一步深化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所必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 年 4 月 25 日。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页。
3.《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