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厦门市小学教育迎来了大变革——全线改用部编版教材,这对于我们高段的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区里也极为重视,组织我们全集美的老师进行了两次全方位、深贯彻的教材讲习活动,为我们解开了新教材理解和教学方面的诸多疑惑。其中,肖俊宇老师关于统编教材新设置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由此引发了我的一点小思考,能否把思维导图与六年段的阅读策略单元联系起来教学,来实现教学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呢?
一、探究内涵,寻找联系
说起思维导图,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 ,简单却对记忆和理解很有效用。它主要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梳理课文内容、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等场合使用。
那么,高段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使用思维导图为我们的教学创造便捷、有效的条件呢?我们知道,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旨在根据目的快速选择细读内容,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但快速阅读的时候有些同学难免会走马观花,读到最后留在笔尖和脑海的真正有用的信息其实是寥寥无几的,更有甚者张冠李戴,把所属类别和主支干知识混杂在一起,内容自然理解错误。但如若在阅读时用上思维导图就能比较好地避免这一问题,试想,学生若能在快速阅读的同时,带着问题把一些关键信息圈画出来,然后再花几分钟时间运用思维导图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最后呈现出来的当然就会是有系统、有效力的阅读思维结果,而整个思维的过程和搭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的感知与理解。
二、以文为例,建立联系
《竹节人》一文的学习重点为根据“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阅读方法也不同”这一阅读策略,学会快速浏览,找到细读的部分,完成如何制作竹节人、如何玩竹节人并体会乐趣、讲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这三个任务。授课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任务展开研究,说说自己打算如何完成这个任务?选择关注哪些内容来细读?并用思维导图把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呈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就明白如何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选取自己需要关注的内容,不需要的只要浏览就行,并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自己关注到的重要内容并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汇报时呈现出来的结果也相当不错。
《宇宙生命之谜》一文重点让学生学会旁批中提示的阅读方法:学会浏览课文找关键内容、快速找到每段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根据问题提示选择阅读重点研读的内容。在学文时,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把主要的问题以及旁批中涉及到的阅读方法渗透其中,整理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如:第一段浏览发现主要讲太空中是否存在生命的问题。第二段为提取关键语句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生命星球。
第三段为圈画关键词生命起源的条件——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第四段为不可能存在生命。第五到第八段为火星研究。由此,设计出关于整篇文章的主干和支干,再在思维导图中把思维结果呈现出来就化繁为简了,也使阅读策略贯穿其中,孩子自然而然地便学会了这些阅读方法。
《故宫博物馆》一文则重点掌握“根据不同任务,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主要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内容并做个性化设计来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设计一日游,画路线图”这一任务需要结合材料一、四才能完成,但16个段落的文字说明难免让学生畏难你,如若结合思维导图,把每个段落的关键地点圈画出来,结合材料四的平面示意图做标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选择一两个景点讲解”的任务选择细读材料二、三的重点句子即可解决,再结合思维导图呈现,思路会更加清晰,结果会更加直观。
三、迁移运用,深化联系
我们知道,仅仅通过一个单元三篇课文的训练,很难让学生养成运用这一阅读策略的习惯,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对这一阅读策略再做一个总结和迁移,培养学生阅读的应用力。在每一次的阅读文训练中,每一篇我都要求学生先看后面的任务——习题,圈画出关键词,再回到课文浏览一遍之后找到关键的部分细读,跳过无关联的内容,直接检索、分析出正确选项,这样解题速度、做题正确率都会提高不少。碰到篇幅较长的文章,还要结合思维导图做整理,边读文边圈画,最后整合成思维导图,答题时根据思维导图找重点细读的部分,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也找到了应对长文阅读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自觉地把这一阅读策略始终贯穿于自己每一次的阅读中。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了,阅读教学也就不再那么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