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关于课堂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9期   作者:王芳
[导读]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
        摘  要: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课程。科学课程能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科学老师在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是实现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 方法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面这段话是2017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开篇,从这段话我们清晰地看出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实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的科  学素质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是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科学老师要带领着小学生进入科学知识的神秘国度就必须通过课堂上的科学实验这个重要载体来实现。小学生的思维是感性大于理性,无论什么事物或者现象都喜欢追根究底,有很多个“为什么”,而在科学课堂上,很多时候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他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四光也曾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地重要方法。”所以小学科学课堂开展实验的技巧和策略,对于科学老师来说至关重要。笔者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实验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1.实验材料是学生课堂探究的基础保证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活动的设置均比较接近生活实际,针对小学学生年纪比较小的特点,尤其是1-3年级的低段学生,如果在课堂采用专业的实验器材就有可能让学生感到害怕,而不敢动手。所以在我们课前选择实验器材时一定要考虑到位,既要考虑安全问题,也要接近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经验水平等方面因素。
        比如在讲《把盐放进水里》这一课时,课堂要用到烧杯,但是玻璃制作的烧杯和搅拌棒比较容易打碎,学生使用过程容易产生安全问题,所以换成塑料的烧杯和搅拌棒,学生就可以大胆的动手实验探究了。当然,在上学生上了高年级以后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实验工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科学素养。
        2.课前“下水”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课堂科学实验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短暂,课前的有备无患的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基础。实验准备既包括教师对实验器材的精准选择和课前“下水”实验效果的检验,也包括对课堂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准备的应急预案。虽然小学科学的实验都比较简单,但是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会常常受到学生发挥或者材料条件的限制与影响,尤其是课前备课阶段,教师如果对学生了解不充分,又没有做课前实验则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浪费课堂时间。


        比如我在讲三年级上册《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节内容时,课堂实验要给皮球打气,本来以为很简单的实验,学生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课堂实验过程中,才发现学生不仅不会插针管,另外也打完气以后,也不知道如何把气放出来,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预先做课堂“下水”实验,了解实验过程的细节与用时,对课堂的安排有很好的帮助。
        二、课堂实验的适时指导是实验效果的关键
        1.指导学生学会安静的实验习惯
像科学家那样安静、严谨的进行实验活动,是学生应该逐步培养的科学实验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既有自由探究,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约束和规定,耐心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活动。例如:三年级上册关于溶解的知识点中,要实验验证100ml水中可以溶解多少克盐,实验操作时要连续在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18次,学生如果不能耐心地搅拌并进行持续观察,就不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自然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2.适时指导是有序探究的基本保障
虽然现在新课程体系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课堂实验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尤其是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生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提前预测到问题点提前给学生强调到位,包括操作步骤、观察重点、注意事项,尤其对一些基础的实验操作方法要给予必要指导,比如滴管、玻璃棒、酒精灯等简单仪器的使用方法,避免学生盲目操作,导致实验出现误差甚至失败。而对于实验结束后的现象分析、实验结论的总结等,教师的指导就要尽可能的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去完成。
        三、实验的及时记录是课堂效果的体现
        1.创新多种记录形式
在科学实验活动过程中记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是科学探究的有力证据和资料。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作实验记录单时,要尽可能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简单易操作的形式。考虑到低段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还不完善,在实验单的设计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剪贴的图片、标本等多种形式记录,不必统一要求。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上记录,并从中分析总结,体会实验活动带来的成就感。
        2.指导有效的记录方法
        在平时的课堂上要逐步教给学生规范的记录要求和清晰可操作的记录方法。实验前要告诉学生需要记录的内容,实验活动前,要让学生提前明白实验的原理,思考实验探究的目的,开始记录前,要讲清要求,必要时给学生做示范。在记录过程中,如果有时间可以仔细检查每个学生的记录情况,及时做出评价反馈并给与指导,解决学生在记录中遇到的问题,是整个实验活动更加有效。另外,在整个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提醒一些记录较慢的学生,留给他们足够记录的时间。
        小学科学名师曾宝俊老师曾经写过:“孩子走进课堂的目的在于走向更广阔的原野。课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科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探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一线科学教师从小处着眼,从细节把握,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就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东,《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年第7/8期.
[2]张芳菲,《体验探究快乐,提高创新能力-浅谈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5期.
[3]陈建,《从一次微型竞赛竞赛课反思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3年第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