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的胆怯心理具体表现为性格内向、胆小,在家能说会道、在外却很少表现自己;参与活动总是有退出的想法和恐惧。目前,由于独生子女的快速增加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孩子都有严重的胆怯。如何有效的克服幼儿胆怯心理是许多心理研究机构和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义务研究幼儿的心理状况,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自信,快乐和勤奋的基础上形成心理素质。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胆怯心理、心理健康、疏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胆怯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胆小、怕事,不积极的心理表现,这种现象可以在今天的许多孩子身上看到,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孩子往往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也是比较沉默、压抑的,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不利。
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胆怯心理的表现
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对近万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大约52%的人认为他们自己存在胆怯的尴尬;由心理学家伯纳多西对500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胆怯者竟占了48%的比例。
二、幼儿胆怯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家长的过分保护
有些家长平时生怕孩子磕着、碰着,这个也不让孩子玩,那个也不让孩子参加,在如此高度保护之下的孩子,失去了独自探索成长的空间,遇到事情孩子习惯性的依赖家长,对自己独自处理事情失去了该有的自信。同时,让幼儿一直在家庭小范围内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熟悉社会的最佳探索期,久而久之孩子就很怕参与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与人正常交往。
(二)成人的恐吓
为了让孩子听话,有些父母经常使用吓唬方法来对付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行事,从而导致孩子的胆怯心理。如:当孩子哭泣时,有些父母没有好办法阻止,经常会说:“你再哭,大灰狼会把你吃掉”。这让孩子感到害怕,虽然孩子很安静,但也会造成恐惧。
(三)不当的教养方式
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在这个时候,幼儿都会表现出胆怯而退缩的心理。一些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反而一味的指责与打击已经受挫的幼儿:“你怎么这么笨,你看人家多聪明”。结果孩子受到暗示,认为自己确实“笨”、“不勇敢”,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表现出不愿参加活动,缺乏尝试的勇气。
三、幼儿胆怯心理的有效疏导策略
(一)实施完美个性培养方案
1、对幼儿进行创造性训练
创造性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与行为品质,培养幼儿积极进取、勇敢自信的意志和精神。
2.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自我意识培训
自我意识是对人对于自身的内外所在的认知与理解,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要克服胆怯,首先要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让幼儿进行自我意识认知,调整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游戏中的成长,成功,失败和挫折。
3、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训练
人际交往中,很多幼儿对与他人交流会产生障碍,这主要源于幼儿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倾听他人。
(二)创设特色训练活动
1.使用阅读指导方法提高孩子的理解力
选择一些合适的故事或图片来讲述故事,组织讨论,树立典型榜样激励幼儿。
如《不再害羞》中的毛毛兔从胆小害羞成长为大胆大方的与人交往,让幼儿在阅读绘本、谈论绘本中感同身受,学着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大胆、不害羞的孩子。
2.采用游戏训练法增加幼儿的经验
(1)通过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培养儿童的沟通,表现和参与技能。结合游戏教学,儿童经常习惯于扮演故事的角色,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并学会表达故事情节。
(2)通过情景游戏,培养独立勇敢的精神。在“黑暗训练”游戏中,教师创建场景,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教师与幼儿们一起等待黑暗的到来,了解夜晚的常识。
(三)创设积极的环境,将心理优化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
环境具有良好的暗示功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若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并经常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心理训练中,对幼儿的健康心理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讲“心情故事”
为了让孩子每天都心情愉快,我们安排幼儿们在早上的谈话活动中开展 “情绪故事”,让孩子们谈谈今天的情绪怎么样,是什么事情造成了现在的情绪,如果面对消极情绪我们改怎么进行调节而不会被压抑。
2、鼓励主动参与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幼儿期是主动性与内疚之间的冲突时期,如果鼓励孩子的积极探究行为,孩子将采取主动,主动性的性格将为幼儿成为一个有责任、有进取心、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
3、开展户外活动,进行强化训练
幼儿园每天都保证幼儿有两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时间,这就占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要重视户外活动中幼儿心理健康的优化。
幼儿期是幼儿人生的起步阶段,是性格、能力、习惯的养成阶段,是最有可塑性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幼儿的胆怯心理。通过教育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克服幼儿的胆怯心理,不仅能提高幼儿的交流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独立和勇气,促进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朱月龙主编:《心理讲堂——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 —112页。
[2]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4]陈鹤琴著:《家庭教育》,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5]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30—38页。
[6]李彩云著,《幼儿心理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年9月
[7]林崇德主编,《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浙江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
[9]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青少年心理专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