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语言来实现。要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数学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人认为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段 数学语言 表达能力 对策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的传递。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工具,它是数学的载体,通过它,师生共同学习,探索数学规律,领会数学知识,会更加简单而快捷。
那么,数学语言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数学语言的科学性。数学语言是极其严密的、非常精炼的,有严格的界定和明确的含义的,有的一字之差,意义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语言的准确、严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叙述。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完全一致。有些生活用语,会对正确理解题意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叙述算理,讲解题目的意义。
二、数学语言的逻辑性。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因此,训练学生讲解的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讲话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归纳、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在学生讲述时,要培养他们遵循这些规律。
三、数学语言的有序性。语言的有序性,指讲话有条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要有次序。语言上的有序性与思维上的有序性是一致的。学生讲解上的有条有理也必然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培养学生语言的有序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语言具有以上特点,如果让学生掌握并在课堂上经常应用,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精致,更加简炼,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在生活中经常应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分学段进行培养,现就谈谈我在低段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
一、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如何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
低年级的学生本身知识储备少,数学语言表达基本没有。这时老师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该示范就示范。比如,在学生学习9加3时,老师让学生通过小棒来探讨9加几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用的凑十法,现放一根进去,在加另外两跟小棒,而有的学生是一根一根数的,有的是从9接着数往下数的。在全班交流时,学生都说得12,问怎么算的呢?学生的回答是:看着小棒算的,有的回答:妈妈教的,还有的更直接:就是12。其实学生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她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时,老师就把学生的方法一一展示,并且告诉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模仿能力还是很强的,老师在加上及时的评价,表扬他们能干,学生就依样画葫芦,于是就有了学习9+5时,“我这样算的,从5里面拿一根给9,9凑成了10,10加4等于14。”“我是一根一根数的。”“我是这样算的,9,然后在数5个,10、11、12、13、14,就是这样的。”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这样的表达已经初步显示出了数学语言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二、给学生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有模可建,降低数学语言表达的难度。
数学语言比较简洁并且很有逻辑性。要让学生能够学会用简洁的话来表达,可以教会学生用因为……所以这样的模式来回答问题。比如学习了表内乘法后,很多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我就会追我学生,为什么,刚开始学生是这样说得:“这里3个,这里3个,后面也是三个,加加加,写起来很长,所以用乘法。”我就引导学生说因为有几个几相加——(4个3相加,所以用——乘法。谁再来说一说,如此再抽几名学生回答。每次遇到乘法问题我都这样问一问,并一定学生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形式回答,慢慢地学生就学会了。
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空间,让学生喜欢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爱说,就是好事,最怕她不说。如果学生不爱说这就麻烦了,你要让她会说,首先得让她爱说。很多老师课堂上喜欢代替学生说,因为他们怕学生说不好,或者学生说得慢耽搁时间,去听别人课时,见到别的孩子能说会道,就自怨自怜,说自己班上的学生笨,别人的学生能干。哪个孩子生下来就能说会道,这个也是人家老师培养出来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爱说呢?
(一)多表扬。我们可以发现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特别爱举手、爱发言的学生特别多,渐渐地课堂上举手的人变少了,甚至没有。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怕说错,怕说错后遭到同学的嘲讽,所以选择不说。为了让学生爱说,我总是在学生举手发言后就对她笑一笑,说得好的让全班给予掌声。学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中,增强了自信,自然就愿意说了,多说,数学语言就在不断说中积累。
(二)少打断。课堂上这样的场景不少见:当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抽到的学生支支吾吾回答不好的时候,老师的脸变严肃了,更有甚者,直接对学生说:“你坐下,让别人来。”虽然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但你的肢体语言发出的信号让学生接受到时时:你很笨。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就不会说了。所示,我上课抽到学生,不管她说得好与不好,我都要求其他学生,包括我自己不得打断,并且在学生说时我会很专注得看着她,表示我在认真听,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她,即使自己说得不好也没关系。
(三)多追问。低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她们说得老师不一定明白,这时老师要多问一问。比如:上平均分时,我设计了一个有挑战性的题,把18个桃,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9个,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6个,平均分给6只,每只分3个,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分的总数不变,分的份上越多,每份分得就越少,当时有个学生发现每份数少了三个(9、6、3)老师给的数据时每份分得9,我但是脑子里想的就是变少,觉得少三个不对,所以没有理会这个学生,而是继续等待,过来1、2分钟,我又抽了一名学生回答,这个学生和之前学生的回答是一样的。这时我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少了三个?生:因为分的猴子越来越多了,(欣喜)继续问:你能连起来说吗:18个桃子,分的猴子越来越多,所以分的个数就越来越少。惊喜,太棒了,如果我但是没有追问,这样的惊喜就流产了。所以适当的追问,能让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恰当的展示。这样的追问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理解我,从而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得机会多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自然就强了。
(四)多抽问。一个问题,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让学生有机会说。说得不好的,可以学说得好的。大家在共同学习得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间,老师要有耐心,恒心,不要操之过急,相信经历风雨之后就能见到彩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不断的引领之下,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他们的数学语言一定会越来越规范,真正实现数学语言的美:简洁,明了,有序,有逻辑。
参考文献:
邬振明,邱文《试论数学语言的特点和功能》[J ]《惠州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02.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