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历史相比高中与大学历史,不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掌握,更多的是以时间为主线,将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制度以及著名历史人物等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虽然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仍然有些枯燥和琐碎,所以有趣精彩的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灵活运用历史故事展开教学做一下简要分析。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故事、灵活运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许多历史老师都是负责严谨的优秀教师,通常教学流程为提前认真备课、课堂上提问、要求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布置相关习题作业等,在这套看起来很完备的教学方案下,少数优秀学生能够完美跟上老师的步伐,甚至超额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并不能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反而对历史的学习产生了消极抵触的心理。一套教学方案下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面对两极分化的状况下,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2、教学困难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思维特征与阅读积累
初中学生比起小学学生来讲,要更成熟稳重一些,但仍然具有思维活跃、注意力频繁转移等孩童的显著特征,只是区别在于那些优秀的学生很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广泛的阅读量,让优秀的学生积累了历史课本知识相关的其他内容,当老师讲到相关知识点时,这些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积累的内容,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然而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也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学习动力也就没有前者强烈。
(2)历史知识的特点
历史知识本就着重于梳理历史背景文化以及历史制度的演变脉络,初中历史的考察内容主要集中于朝代名称、时间、制度、事件影响以及相关人物的记忆和背诵,这些琐碎的内容很难激起初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何让枯燥琐碎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老师的教学风格
许多历史老师在负责严谨的教学态度下,课堂上呈现出严肃认真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课堂纪律,但也拉远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不够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从提起了。
3、故事对于教学很重要
(1)穿插有趣生动的故事
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传统备课要求的梳理知识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外,还应当在知识结构中穿插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丰富课堂内容,通俗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历史知识,用历史故事将琐碎枯燥的历史知识牵引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学习明朝这一章节。讲明朝建立的时候,可以插叙明太祖朱元璋如何从放牛娃一步步成长为一位皇帝,这些经历是如何影响明朝国策的建立以及对后来的清朝有着怎样深远的意义。
再比如学习春秋战国时期,讲到井田制的破坏,可以用“从前有一个农夫,锄用农具锄地的时候不小心磕到了一块大石头,农具毁坏无法再用,于是他发明了铁农具”等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铁农具的发明,进而说明对东周政治制度的影响,甚至可以扩展到对秦汉的影响。
(2)探索历史发展的可能
初中学生的性格优势便是思维敏捷、活波好动,那么就从这点出发,鼓励学生在历史背景下猜想历史故事的发展,甚至可以化身为历史人物,将自己代入历史故事当中,体会历史人物在历史背景等诸多条件限制下,做选择时的心理状态,老师也能在一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内容,纠正错误的知识理解,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转到主人公视角去认识历史。
例如,林则徐虎门硝烟。联想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果你是林则徐你会怎么做?学生扮演林则徐发表自己的言论,然后说出自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看法,甚至假设自己的做法对历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扩宽阅读视野
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从抵触历史的心理转变为对历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写一些读后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课外读物,比如《上下五千年》、《中外历史故事》等。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一些与历史相关的有趣故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欲望,学生有了兴趣,老师自然可以高效率展开教学活动。接下来,老师鼓励学生改写历史故事,探索历史发展的各种可能,这个时候学生就从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吸收的状态,学习效率又上了一个层次。有了前两项的基础,老师再向学生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们培养阅读习惯、扩宽视野,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都有了,课堂学习氛围良好,学生们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良性循环就此形成。
结论:灵活运用故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故事本身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解决了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带来的教学难题。灵活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璐.浅谈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J].学周刊,2017(8)
[2]李加平.电子白板技术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J].学周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