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创设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王中秋
[导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从而引发学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就是情境化教学。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从而引发学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就是情境化教学。而生活情境,就是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素材创设的情境,能够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并可以运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生活问题,不仅可以充实和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对其中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引言
        生活情境具有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如此,生活化情境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生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可以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1在创设生活情境,要立足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教师要充分依托教材内容,要将生活与教材内容进行紧密整合,充分发挥生活情境的生动性、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要点、疑难问题,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又能够充分发挥出教材的编制意图,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另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括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搜集相关的生活素材,如: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将这些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上播放课件进行生活情境创设,最大限度发挥生活情境的作用和优势,助力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立足生活实际,在书中设置了很多生活情境图,这些情境图都是学生生活常见的场景、常见事物,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展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数学教学实效的目的[1]。
        比如: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加与减”这部分内容的设定中引入了“买电器”的生活图片,如图1所示。图1中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依次为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风扇等,每个物品下面都有标价,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的图片,并配有讲解,以此创设生活化情境,既充分利用和展现了教材内容,又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兴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生活化问题:“大家结合课件内容,想一想如果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需要花费多少钱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开始计算和探究,最后得出:500+800=1300(元),通过如上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也强化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自主学习。
        
        图1
        2创设生活情境,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知识涉猎范围广泛,不仅具有抽象性,而且相对枯燥。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尤其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定义、定理等,学生往往是课上听懂了,但是实际应用时却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就应该借助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以优化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学生学习有效性会得到保障,教学质量也会因此提升[2]。
        比如:《左右》相关教学中,教师先分析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这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是: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感受其相对性。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感受“左、右”的方位感,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结合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师引入生活中的例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大家观看大屏幕,图片中是大家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小朋友靠右侧上楼、马路上人们都是靠右侧行走、人们都是右手写字;汽车的方向盘在左边、小朋友稍息时伸左脚、齐步走的时候先买左脚;鞋子是分左右的、手套是分左右的、袜子是分左右的、裤腿是分左右的、等等。”通过播放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学生对“左、右”的体悟和理解,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为接下来“辨别左右位置、感受左右的想对象”的重点、难点做铺垫。在这个基础上驾驶对课本内容详细讲解,完成教学内容后,在课堂互动、探究环节,教师再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在学习了左、右的知识后,今天我带着大家去农民伯伯的果园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大屏幕出示图片),图片上有好多水果,它们和我们是面对面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不好?”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们纷纷回答:“好!”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那么我们先找一找苹果右边的水果是什么,哪位学生可以找一找,并告诉老师呢?”生1回答:“苹果右边的是石榴。”,教师再次提问:“那葡萄左边的水果是什么呢,大家谁知道?”生2回答:“还是石榴”。教师:“非常棒,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回答也都正确。对于苹果来说,石榴在它的右边;而对于葡萄来说,石榴则在它右边,可见,左和右是具有相对性的。”通过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左右的判断和感知,体会左与右的相对性,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3]。
        3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学习探究,探究性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总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而生活情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借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也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课本知识内容,搜集和整合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将其制作做成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等,课上播放这些视频、课件,将原本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使小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因此提升。
        比如:在“估算”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在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大屏幕上出现文具盒、字典、课桌、黑板等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些都是大家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品,那么谁能估算一下文具盒、字典的厚度,黑板和桌子的高度呢?”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小组进行问题探究,并提出要求:“同桌之间一名学生记录数据,一名学生负责估算数据。”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自主选择估算的方法,学习氛围轻松、活泼,学生思维也十分活跃,学生估算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点拨,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路,从而更好的保障学生学习实效。
        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品入手,对估算的步骤、方法进行体悟和分析,并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深入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4]。
        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组织和创设生活化情境,借由生活化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并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整体上保障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苏青.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创设[J].黑河教育,2020(07):47-48.
        [2]赵炎.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0(20):72-73.
        [3]丁雅飞.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95-296.
        [4]王登强.生活情境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学周刊,2020(19):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