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从以生为本、回归生活和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意识地利用“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因此显得更具活力。但是,如何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仍有待更多的讨论和研究。基于此,本文先对创设情境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再通过举例浅析如何创设兴致盎然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与效率,为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存在问题;课堂吸引力
引言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保持学科的品性且兼顾应用性。因此,教学情境必须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1]。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能挖空心思编撰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也许脱离了生活实际。或者教师可能没有把情境教学当一回事,不以为然或只把情景教学当作点缀,简单带过。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不能不以为然,也不能过于偏重形式。
1 情境创设可能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脱离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如果过多地强调教学情境的形式,忽视情境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之间将造成脱节,教学情境只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时的摆设,甚至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累赘,不但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正确认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2]。
如教学“倒数”这节课如果这样创设情境:用中国汉字的构成举例(如吴和吞,杏和呆),引出数学中也存在这种上下颠倒的数字(如),然后得出结论:像这样的两个数就叫作互为倒数。汉字中上下两部分位置的颠倒与分数中分子分母位置互换确实极为相似,从汉字的这种现象引入倒数似乎水到渠成,其实脱离了教学内容。因为倒数是研究两个数的一种相互关系,它的本质属性是两个数的乘积为1,只是外部特征表现为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因此,创设这样的情境只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没什么帮助,反而容易将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引入误区。
1.2 教学情境与现实生活脱离
创设教学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在设计中脱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挖空心思编撰的教学情境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些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加了学生的迷惑,导致教学活动主次不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节课《分一分(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如果为了引出分数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淘气和笑笑参加水果拼盘比赛,现在有4个苹果,2根香蕉,1个西瓜,两人为如何分水果大伤脑筋,你们能帮帮他们吗?同学们兴致勃勃,马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苹果每人两个,因为平均分才公平;有的认为苹果也可以一人1个,另一个人3个,因为水果拼盘不一定要平均分,每个人的创意不同,需要的水果数量也不同;还有的觉得西瓜分两半很难平均分。这样创设情境虽然激发了学生讨论的兴趣,但是脱离了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了其他地方,浪费了课堂时间。
1.3 教学情境的创设缺乏真情实感
课堂教学情境不仅包含情境,还包含一定的情感。缺乏真实情感的融入便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3]。一些情境的创设,从认知层面上看是有价值的,但有可能只是一种机械式教学方法,这种情境创设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情感的培养。
2 如何创设兴致盎然的教学情境
2.1 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储备,灵活地采用适宜的方法,创设时关注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内容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郊游”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
教学时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不同食物的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应把大量时间花在讨论“郊游应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郊游应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
2.2 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讲究内容的真实。这里的真实是指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但“虚拟”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如教学“进位加法”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肯德基推出的新品,让学生为自己和家长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列出“2+7”、“7+10”、“8+3”等相关的算式,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进位加法的探索研究,通过摆小棒、说一说、展示计算方法等形式逐步掌握“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应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还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2.3 遵循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相符合的情境,力求使新知识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同化、顺应和迁移,尽量让他们内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如在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之前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那可不可以运用这样的转化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且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4 利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
数学对逻辑思维发育还不够完善的小学生而言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量遵循直观、有趣的原则,努力做到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动发展[4]。
如在教学“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先由“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引出“四边形是否也具有稳定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动手拉一拉,感受“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区别,再通过动画播放生活中利用这个性质的例子,这样“实物+多媒体”的教学情境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效果。
2.5 投入情感,激活课堂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成学生情感的触动,最终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千米”这个单位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黄河、长江宛如两条巨龙贯穿祖国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有多长吗?”这个情境不但可以引出“千米”这个大的长度单位,还带学生感受了祖国壮美的山河,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束语
创设兴致盎然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意义重大,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复杂,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发育还不够完善且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乐学乐思,以此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丽华.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3).
[2]唐静燕. 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6):80-80.
[3]吴家美.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J]. 数学之友, 2011(06).
[4]蒋玉国, 黄磊.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问题与改进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 032(009):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