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人们对学生的美术课程越来越重视,同时也要求孩子从小培养一定的鉴赏能力。而色彩内容的欣赏的运用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是塑造良好审美水平,提升审美情趣的重要阶段。基于此,文章对小学阶段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感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感培养;美术教育
引言: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色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对色彩的喜爱和追求是小学生的天性,能帮助学生感受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另一方面,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审美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阅读相关参考文献,通过三个层面对小学美术的色彩感培养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小学美术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1. 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观念的束缚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根本无法与占“统治地位”的数学、语文等课程相提并论,学科的不被重视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色彩感培养环境。其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与时代相脱节,学生的兴趣不大。一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不符,例如一些乡土素材在美术教学中的使用或者乡间题材的作品创作,田间地头的生活对于久居城市的学生来说是相对较为陌生,无法让学生更切实的感受其中所阐述的色彩美。
1.2 拔苗助长的无奈
家长对“未来大学生”的培养也是煞费苦心,在强烈的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在良莠不齐的美术学习班里,有的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甚者会扼杀学生纯真的天性。
1.3 教学模式的影响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获奖课程,都少不了“范画”这个环节,“范画”好像就有这种特异功能使得学生作品更加“优秀”,这也无疑给上课的老师增色不少,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达到这种“成功”的效果,“不会的同学可以借鉴范画”就成了一种不成文的约定,而这种“默契”不经意间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业限制了多元化色彩感的培养。
2.色彩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2.1 色彩教学的内涵
视觉是人的第一感觉,而色彩又是对视觉影像最大的外界影响因素。色彩感是视觉形式感之一,指人在欣赏形式美时对色彩美的感觉。由于色彩有不同的色相、纯度和明度,因此,当人们在视觉上感受不同色彩的同时,心理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2.2色彩教学的特点
2.2.1 色彩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在色彩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到色彩构建的客观影像,进一步感受到色彩之美,对事物进行色彩观察与区分,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色彩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蓝天、白云、绿树等等,所以教师在进行色彩教学的时候都会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色彩进行观察,而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就自然能够提高自身色彩观察能力,为其今后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色彩教学中,可以通过色彩刺激学生的视觉,不断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结合学生心中所想进行创作,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这几项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有很大帮助,希望能解开偏科的枷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氛围。
2.2.2 色彩教学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不同阶段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敏感期,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科学的色彩指导。总体而言,色彩感的培养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特点,逐步提升难度,用多层次的教学手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如果在某段时间一味的拔苗助长或者片面的追求课堂的“完美”只会得不偿失。
3.小学美术色彩感培养的相关策略
3.1 在生活中体验色彩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也离不开生活,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多种细节元素来进行色彩教育的学习。比如进行室内外色彩布置,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布置中要讲究一定的美感,既符合学校的氛围,又具备审美性。其实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美术构图的关键元素。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留意放学时的晚霞,可以在家长的配合拍下一些照片,学生大概记录这些照片里所呈现的颜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对这些颜色为什么搭配会具有一定的美感,会有震撼的感觉进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讲解,让学生在得到感性认知后,拥有理性认识色彩的意识。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把晚霞画下来,谈谈心得体会,尤其是注重讲述对色彩方面的理解,分析其中的临近色、对比色、整体的冷暖风格等。当然这样较为系统的讲述需要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色彩知识铺垫以后。从学生生活中每天可见的风景、物品中让学生感受色彩美,巩固色彩知识,培养色彩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3.2 在联想中认识色彩
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红色,看我国的国旗就联想到革命烈士的鲜血,它代表着热情奔放,能激发人们的斗志,能使人们奋勇当先。黄色,有着高贵的气息,看到黄色容易联想到古代皇室的服装。蓝色象征着永恒,容易让人联想到天空、海洋、宇宙,给人清新冷静的感觉。绿色象征着生命,看到它,容易联想到大树等生命力旺盛的植物。
3.3 在名画中感知色彩
名画可以作为很好的课堂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的审美倾向。例如在学习色彩的对比时,可以在课堂一开始让学生观察英国画家的《尼克尔斯的峡谷》,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这张画在色彩中的吸引点。然后借助学生的回答,来进行同类色、邻近色、相反色概念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幅画会产生他们所感受到的效果。然后可以根据画面上的颜色,逐渐导入一个色环,让色彩概念更为系统有序。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整体艺术素养,又可以巧妙的讲授色彩知识,培养色彩感,提升美术课的整体人文素养。
3.4 在评价中辨析色彩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其他作品的鉴赏结果时,要建立多元化的评判标准。不再把“像不像”、“对不对”当做唯一评判,可以从创意、构图、色彩、意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评判。一些学生可能会对鉴赏作品产生质疑,这时候不要粗暴对待,要耐心讲解,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保留学生说“不好”的权利。只有多元化的评判标准,才能让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富有创造性的培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美术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结合班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色彩感培养策略,使得美术课堂生动有趣,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在小学生心里埋下色彩美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邵佳伟,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探究.文理导航,2020(05).
[2]李艳春.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 000(004):14,16.
[3]陈菁,浅析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8(24).
[4]尹萌.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7(2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