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还不具备独立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所以往往在遇到矛盾时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这样,课堂上打报告的现象就愈演愈烈。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在向任课教师打报告,其根本原因是想得到教师的帮助,打报告的学生对教师或者对报告的事件有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这一需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生理需要的原因
联系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体育课堂中,由于运动强度和天气的原因,除了个别学生对水的需求比较强烈以外,大部分学生对包括呼吸、食物、睡眠等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也就是说,生理需要并不会成为激励因素。
2、安全需要的原因
安全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老师、老师!xxx刚刚故意跑过来打我一下”;“老师!xxx使劲拽我衣服,我叫他松开他还不松开”。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发现,报告者在身体和心理上相对被报告者要弱小。在身体素质上,这些孩子自认为不具备与对方抗衡的能力,在心理上更是打起了退堂鼓。行为控制能力差一点的小男孩,常常会以欺负同学的方式来寻找自己心理上的愉悦。而被欺负的一方显然是在人身安全上受到了威胁,才不得不向老师打起了报告。
3、情感需要的原因(友情关心和照顾)
谈到关心和照顾,班上有一位令人心疼的小姑娘。在老师最初的映像里,她说话低着头,眼睛偷偷地看着你,声音很轻,而且有些口齿不清。后来在与她的班主任沟通后才得知,原来她的一只耳朵有些听力障碍,导致她语言能力建立初期就有异于常人,而她的家人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隐瞒了这一事实。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有多重要,我想大家都清楚。正是这样先天的缺憾,导致了她没有办法和同学们很好地沟通、交流,以至于她在班级里几乎没有朋友。回头想想,这两年的时间内,她只向老师打过一次报告,大概说她不想参加小组间的游戏和比赛。老师问她原因,她却一直在摇头,闭口不答。后来在老师的观察中发现,每一次在分小组中,她总是被选剩下的那一个,而大家对她的加入表现出极其的不满。再看看她呢,或许知道自己的加入只会惹人嫌,她的头埋的更低了,继续搓着小手沉默着。经过老师的及时引导,后来体育课中的分小组,虽然她还是最后才被选到的那一个,但同学们都表现出对她真诚的欢迎。她也不再低着头搓手了,她终于绽放了自己的笑容,如欢快的小兔子,在赛场上奔跑开来。
如果老师采取保守一点的方法,让她在比赛中坐在旁边看同学们玩耍,也许就再也看不到她开心地笑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只有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向着更高的需要出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4、尊重需要的原因(被他人尊重、信心、成就)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5、自我实现需要的原因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6、教师无意识的强化
另外一方面,从教师个人出发,教师一不注意,就会对打报告这一行为进行了强化。比如,有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去向教师报告,教师对其予以肯定,无异于无形中强化了学生这一行为。学生王xx因为告诉老师,同学马x未完成练习,而恰巧此时老师忙于教学管理工作,很可能疏忽了学生打报告的行为,随口对马x的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而王xx牢记于心,不停地找机会向老师报告。
二、应对策略
1、强调规则,及时判罚
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在于教学形式和环境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强化规则的重要性,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课堂上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动态,对于学生的身体状况、同学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要做及时处理、反馈,言传身教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2、团队合作,激发交流
小学生多想获取他人的关注,往往不在意方式与结果。有些爱打报告的学生,在学校没有突出的表现,性格也较内敛,教师和同学都不太能关注到他们。这个时候,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分组,并在教师和小组成员的正面引导下,激发孩子和老师、同伴间的交流,能够在大家的鼓励下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家校合作,共同关注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家长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学生的行为、性格等多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受到家长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关注学生的行为,这样才能对孩子在将来的人生路途上产生正面的影响,对于孩子打小报告这样的行为也是如此。
三、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从学生角度、教师角度、家庭角度三个方面发现小学生爱打报告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发现其内在心理原因和深层的环境因素。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情况,并能正确、合理地处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辛丽.当孩子成为告密者[J] . 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版), 2013(12):36-37.
[2] 陈萍萍.班主任怎样对待小学生打小报告[J].文理导航(下旬), 2012(36):91.
[3] 李忠萍.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的小报告[J].小学时代(教师),2010(10):77.
[4] 施永珍.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