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学目标 精准把握“度”——统编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第一课时)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顾盈盈
[导读] 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该篇课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
        《爬天都峰》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该篇课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爬,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互相致谢。课文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峰顶的过程清楚地写了出来。
        该文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清晰呈现。同时,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在发生变化,从爬山前的胆怯、害怕、不自信到看到老爷爷时的疑惑、怀疑,约定爬山时的暗暗较劲,最后到爬上峰顶后的喜悦。作者的心情随着事情的发展过程而变。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天都峰“高”和“陡”两特点的描写,同样暗示小作者当时害怕、打退堂鼓的心理;还有通过人物对话中的两个“也”字隐含表达了当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明确本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级、链”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能区分“辫”的形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不一样人物的语气和情绪。
        3.了解课文如何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4.知道事情的起因是我和老爷爷相约一起爬天都峰。
三、教学重难点的把控
教学的重点: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2.知道事情的起因是我和老爷爷相约一起爬天都峰。
教学难点:1.知道语言背后的人物内心想法,感受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笔者突破常规课堂简单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对《爬天都峰》(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一起观看黄山天都峰景色的视频,并说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者这个“小勇士”一起去爬——天都峰。(板书,齐读课题)
        通过视觉冲击,直接感受并了解到了天都峰的险峻和高耸,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感知爬天都峰的艰难与不易。
(二)学习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课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现在请你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指导“攀、相、辫”。
ppt:石级、发颤、奋力、猴子、鲫鱼、照相、纪念、辫子、笑呵呵、鼓舞、汲取、攀登
(1)照相的相还有个读音是——xiāng,它是个——多音字。
(2)攀什么意思?攀就是爬吗?不是,攀是抓住东西向上爬。能组词吗?攀登、攀爬、攀岩
(3)辫  辨字组词(辨、辫、辩)
        齐读词语
        课堂反馈学生预习效果,交流多音字“相”的不同读音;区分“攀”和“爬”的不同,在对比中明白“攀”是向上爬,和“爬”字意思不同;用组词的方式辨别三个不同的形声字“辨”、“辩”、“辫”。
3.轻声读课文,书上有一句话就写清楚了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件什么事,用“——”画出来。(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齐读。
        该文开篇就用一句简洁的话清楚交代了文章讲了件什么事,这样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学生可以借鉴。
(三)厘清文章脉络
    我们看到,原来这篇文章就是按照地点的变换顺序将整个过程写清楚的。2-5自然段写了发生在天都峰脚下的事情,这个时候他们登山了吗?(板书:登山前),6-7写了登山途中的事,他们在干什么?(板书:登山途中),最后一部分,他们登山完成了吗?(板书:登上山顶)
板书:
山脚(2-5)   登山之前     
途中(6-7)   登山途中     
山顶(8-10)  登上山顶     
        师小结:我们之前读课文,感觉到作者是按照地点的转换清晰地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了。我们再读课文,又发现了在地点转换过程中,作者还按照登山之前,登山途中,登上山顶的事情发展顺序将爬天都峰的过程交代清楚了(板书:事情)两者互为融合。
(四)学习课文2-5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
1.直线画两人说的话,思考人物语气。


        登山前,“我”遇到了一位老爷爷,两人进行了一番对话,请你们先用“——”画出两人说的话,再请你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想这里的对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同桌交流,全班合作读。
        都找对了吗?我们合作读一读,女孩读老爷爷说的话,男生读小朋友说的话。
2.重读“您”(ppt出示您变红)
        谁来读读小朋友说的话,思考,这里为什么用您呢?
        除了尊称之外,还有别的意思吗?哦,原来还有个意思就是年纪大呀。哪里看出老爷爷年纪大?
——白发苍苍,师引读,所以小朋友会点点头,扬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通过语言中不同关键词的重读,可以带领学生感受人物特点。因为是老爷爷,所以重读“您”,以此自然而然找出了文中体现老爷爷年纪大的词句,也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了铺垫。
3.深入理解小作者的心理感受
        为什么说年纪大的时候要刻意强调您呢,小朋友的内心会怎么想呢?
        师生合作读。四人小组讨论读。
        我们联系上文读读,你们读第2自然段,老师读小朋友说的话,你们听听,小朋友说这句话还有什么意思呢?(教师重读“您”,“也”,读得可以夸张些)
        在四人小组内按刚才的方法读一读,讨论讨论,小朋友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先示范夸张朗读“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学生再联系上下文朗读,马上就能找到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联系下文,就能感悟到小朋友说话时的内心想法。朗读是语文课堂必不可缺的环节,通过对于重点并较难理解部分的反复朗读,来进一步感受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
        生交流。(难以置信、疑问、吃惊)
        为什么你认为小朋友说这句话时是这样的心理想法呢?
4.感受山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哪些词句体现出天都峰的特点?
        你从第二自然段中感受到爬山前的小作者是怎么的心情呢?
①“啊,哩”、“爬得上去吗”:胆怯,怀疑
②“笔陡”、“天上挂下来”:可能要打退堂鼓了
③“发颤”:畏难、害怕
        谁能通过朗读读出小朋友内心的想法?
        师评:你们的朗读完全能够表现出小朋友完全不相信这一大把年纪的老爷爷能爬上这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5.深入理解老爷爷的内心感受
        那么老爷爷的话又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这么读?
        学生本来就很喜欢朗读,用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读好这句话就一定能体会老爷爷说这句话时的内心独白。
        那么老爷爷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同桌讨论)
        生:他不相信小朋友能爬上去,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小朋友年纪又小。
        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疑问,吃惊,难以置信。
        指名读,比赛读。
师小结:你们太厉害了,把老爷爷和小朋友怀疑,吃惊的语气都读出来了。你们看,一句平常的句子,因为我们联系了上文,反复诵读,就理解了句子背后的意思,理解了说话人的心思。
        因为彼此不相信对方能爬上又高又险的天都峰,所以他们相约一起爬!
师引读:老爷爷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全班齐读3-5自然段。
6.体会老爷爷的“相约一起爬”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老爷爷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那么小朋友内心呢?于是乎,老爷爷说,——对……
你们发现了吗?其实他们两人在暗暗——较劲啊!板书(暗暗较劲)
        本课除了对人物对话中的两个关键词“也”进行突破教学,还进一步对老爷爷所说的这句话进行内心想法的剖析,一老一少之所以相约一起爬山,除了彼此有点怀疑对方能爬上山,同时有点敬佩对方之外,还有暗暗较劲的心理,所以爬山中“我”奋力爬,多么努力。
(五)总结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登山前、登山途中、登上山顶)巧妙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了。同时在登山第一部分的学习当中,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作者又用了老爷爷和小朋友的对话将事情的起因交代清楚。
五、教学建议
        文章看似简单,主题明确,但是想要教到位,还是需要教师参透文本,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内涵,确定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搭建“桥梁”,帮助学生明确如何写清楚,怎样写清楚。只有第一课时教到位,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极妙之处,才能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将所学借鉴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